【试题感悟】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
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
——从一道四年级语文试题说起

考试结束,儿子拿来语文试卷,其中一道错题引起我的注意,具体题目如下:
照样子,写词语:
示例:摇头晃脑(含有近义词)
儿子写了 这样三个词语:七拼八凑、摇摇晃晃 、四面八方,其中四面八方被老师判为错误答案。当时我就感觉这是一道不简单的试题,它不仅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更主要是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初中角度讲,这个词语可以作如下分析:
首先,这是一个并列短语,摇头和晃脑构成并列关系;其次,摇和头与晃和脑构成动宾关系。这是这个短语的内部结构,结合仿写要求(照样子),含有近义词,意思为示例词语中,摇和晃,头和脑是近义词,综合整个词语词性构成(动+名+动+名)。答案七拼八凑是再准确不过了,但摇摇晃晃和四面八方就是错误答案。此题包含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它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不禁想起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思维方法与品质方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它贯穿整个核心素养其它层级的始终,而且随着层级的递增,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越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们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重视问题的提出,看轻问题的结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就需要思维的参与,否则就提不出问题。当然,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诸方面的差异,问题或有价值或无价值,不管是对错,老师一定先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这是激励和引导。也许他的思维方法有偏颇,教师可以引导,思维兴趣的星火需要点燃,否则就会熄灭,难以形成燎原之势。
2、重视解决的过程,轻视问题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辨析,并且理由充分,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能够根据自己所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是难得的思维习惯,孔子虽然不能决也,但他并未用自己的观点否定两小儿或者其中一个的观点,虽然得到“孰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但我们可以理解孔子,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教育学生很多的思考。
3、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级思维方法与品质,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思维的方法,一是思维的品质,方法是抓手,品质是结果,好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引导需要教师科学、持续地引导。
4、将思维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1)善于捕捉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站位,教学的智慧和机敏的敏锐性。在预设与生成中、在沉默不语中,在不着边际的答案中等,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2)重视课堂活动中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门课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只是各有侧重而已,语文课需要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的问题上下功夫。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将内容概括变成用对偶句的形式概说课文内容,人物赏析变成用对偶句进行赏写人物,文章赏析变成写赏析性文字,通过三次不同层级的写作训练,将“写”的方式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从娃娃抓起,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最终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