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换位思考,就不存在内容营销
在房屋销售领域,有一句话:你卖的是房子,但客户想买的是一个家。
当我们想把某样东西推销出去的时候,不能只想到如何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而应该思考:我该怎样满足对方的需求。
换位思考是反直觉的,但这是有效营销的唯一途径。
信息过载的时代,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内容可供消费,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里花时间?又为什么愿意将这一条内容分享出去?他们会转发给谁?达成怎样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有志达成更好传播效果的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非虚构类营销领域,我想分享几点想法,
1.用户凭什么要在你这里花费时间?
这个问题可以翻译为:你的内容能够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许多做To B业务的企业时常发布内部的员工、老板或合作伙伴的采访,希望以此吸引外界潜在客户的兴趣。目前,这类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些模式和套路,这是提高写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但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比如,几乎所有的采访,都只采访主人公本人,而没有扩展到与核心信息相关联的其他视角,因此读来常有王婆卖瓜之感;
再比如,大部分文章的主体信息,都是讲讲受访者的感受,这本来是企业发展初期,缺少素材的无奈之举。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一定产生了大量更有价值的素材,但从事内容营销的同学却因为陷入了套路,而没能及时调整方向。
信息量太小,而且与此前信息的重复度太高,而重复的内容,显然价值也更低。
To B业务的核心用户,以行业内中小企业的老板或高级管理者为主。他们更关心的是:同样的品牌、同样的资源、相似的规模,为什么这家店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么高的业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店东、店长是如何管理的?有什么诀窍?我能不能也学来用一用?
谁能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谁就能够从同类题材中迅速突围。
插一句题外话:凡是接受了采访的人,都会刻意说出点好的变化,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意味着,经他之口表述得出的信息,已经可能有轻微失真。
但非虚构类营销需要对此保持警惕,而不是着力渲染,加剧失真。
2.用户为什么要分享内容?分享给谁?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翻译为,我们的内容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我时常想,活动(会议、盛典、培训……)报道,到底是写给在场的人看的?还是不在场的人看的?
在我看来,在场的人,是我们最有效的传播渠道,而不在场(但可能关心此事的或我们想影响)的用户,才是内容表达及传播时所需要瞄准的主体人群。
我和谁一起,参与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见证了什么在发生,在这里我收获了什么……优质的活动会激发用户的表达欲和分享欲,但他们很难(或者说成本太高)写出成篇章的文字记录这一时刻,我们是否能及时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让用户配上简单的文字即可分享(或者说炫耀)?满足他们的表达欲和分享欲。
而不在场的人,往往对活动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如果以“让不在场的人理解你的内容,感知活动的价值”作为目标,你会发现,很多内容的深度其实是严重不足的。比如,把活动链接发给与你的工作无交集的朋友/家人,他们看完会是什么感受?能不能说出活动的核心价值点?
(本文内容原计划分享给异地分公司的团队,但时移势易,公司组织架构大幅调整,团队早已不复存在。发在此处,聊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