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晚期好过全然逃避

2020-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阳与花儿

每当遇到无法立刻解决的难题、混乱不堪的状况,总会忍不住想着暂时避开,或往后推一推再面对。

于是,便成了大家常说的拖延症晚期。

但不是的。

拖延是一回事,逃避是另一回事。

毕竟,拖延拖延,最终还是会去做。而逃避逃避,最终是不了了之。

两者本质不同。

一开始踌躇满志,做着做着,发现突破不了屏障,然后就放下,决定等等。

结果等啊等,等到不得不下决定的节点,因为没想出结果/不满意结果/还想更上一层楼,反而没完成,总之就放弃了。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

面对自己都做不到百分百真诚,还挺好笑的。

儒家所谓“慎独”,说的是无人监督时也要做到谨言慎行,遵循道德准则。仁人君子都少有人真正做到这点。

某些时候,我会在自己身上察觉到一种新时代的迂腐。

看起来是假道学,表现高尚,实则龌龊。但细究又发现,那是慎独之上,额外的自我封闭。

也就是,独处时,我都做不到自己与自己坦诚相待。

不敢敞开,不愿从心。

就好像有个无形的“包袱”,从小到大,一直压在心头,存在感十足,左右着我的一举一动。

比活在套子里的人还要钻进套子里。

可能有无数层套子,无数根束缚带,将自我死死捆住,使之不得动弹。

……

又说玄了。

简言之,此种光景,一般是深知问题在哪,又不愿积极动手所致。

这个世界很精彩,人总能找到逃避的法子,也总能找到暂时沉溺的乐子。

人们自嘲拖延的同时,心底也许在暗喜:虽然很难,很不情愿,不过你看,该做还是会做嘛,我还是很棒的。

所以,拖延症,还是强太多了——和“逃避到最后放弃”这种无可救药的病相比。

反正最后都是放弃,前期的挣扎努力又有什么意义。

要警惕啊,这样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

……

清晨五点,太阳还没起。

但已经有鸟叫。

很快,施工队开始工作。

接着,就是管道流水声。

隔音“麻麻”的地方,越安静的时刻,越能清晰感受各种杂音。

好不容易起来做件事,在这些干扰下,艰难无比地完成。

虽然不满意,却还是有种成就感。

拖过一天,终究还是做了。

所以说,拖延没事,重要的是“做”了。

对自己宽容无限大,放水放成了汪洋大海。这对生存主义来说,显然很有问题。

但,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做了。

其他可以不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