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心禅意——佛光山禅学营记

2017-08-13  本文已影响107人  秋叶九月

我是一个常在不可知论与无神论之间摇摆的人,也是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希望以下短短数语,能让一些人产生一点对佛与宗教的好奇,也产生一点去了解的热情。


回家▪佛光山上

“欢迎回来。”这是法师代表佛光山给我最初的欢迎。

一个小小的佛光山,如何能成为天下人之“家”呢?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夜不闭户,可以心无烦恼,可以远离争斗,可以眼见欢喜——那该是何处呢?

大概,也只能称之为家了吧。

身体之家,是吃饭睡觉之所;心灵之家,是心魂暂安之地。

在禅学营的七天里,法师们从来都是面带微笑,哪怕面对我们的错误、偏见,也是一样;工作人员们都是耐心而不厌其烦的,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及时解决,没有人抱怨;参与活动的青年们,比如我,在这种环境中也是渐渐被感染,绽放出微笑,向每个人问候“吉祥”。


禅机▪佛与人生

我曾经以为,宗教是人走投无路时退缩的去处,而在禅学营所见所闻告诉我:一个健康的佛教,不会教你祈求施舍,不会教你消极停滞——它会教你放下,也教你坚守;教你沉稳,也教你勇敢;它会教你救己救人,而非等待救赎。

从佛教说起,当然要问“谁是佛?”。星云大师的答案是,“我是佛”。依禅宗观点,人人皆有佛性,皆能见性成佛。以己为佛,去渡众生;以己为佛,去坚忍,去前行;以己为佛,去求佛法——我便是佛。

记得有一天一位法师讲课时说:成佛是为了什么?不是去让人拜的,而是要去普度众生。谁是佛?我就是佛。

不再去想佛在哪里,大概也就见了佛。

若是佛能救人,那我们是不是该等待拯救?大师告诉我们:做自己的贵人。

等一个贵人,贵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来;靠一个贵人,贵人随时可能倒下。做自己的贵人,才能走出困境。自己去抓住每一个机遇,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贵人在哪呢?就在这。

巡山时,我们问带队的知光法师年龄几许。知光法师问我们看她是多少岁,一众同学都猜大概是二十出头。知光法师笑而不语。

我们又问知光法师为什么山上的法师看起来都那么年轻。法师说,或许是因为放下了所有烦恼的缘故。

“你的年龄,就停在你剃度的那一瞬间。”

路过地藏殿的侧门时,一位法师叫我们进殿。

同行的同学问是不是应当从正门进,反被法师问了回来:“你说哪里是正门?”

我们愣了,法师却笑:“呵,只要心怀正念,你从哪里走,哪里就是正门。”

偶然遇到这位法师指点,大抵就是因缘。

相信因果,是一种消极的命运天定论吗?我曾经怀疑。

一句“因缘果报”难道就是放弃了改变的机会吗?

不管命运是不是天定,总有些事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当求不得时,当无奈错过时,当被给予了原本不想要的东西时——那一瞬,一句“这就是因缘”,也就放下了。

那些不可能的事,带在身上,实在太重。得不到的就不求了,说不清的也不说了,放下了;这世上,还有很多值得用心的事情。

论坛上,林鸿弦先生问我们:“你看得出来,你面前这个人,十几年前是个大流氓吗?”

他讲当年犯下的罪行,他讲狱中的光阴,他讲想悔改却又回头的经历,他讲,他遇见了佛法。他讲佛光山的法师为他的工作担保,讲他的事业如何起步,讲他现在拥有的一切。

他微笑着,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轻松。

人间地狱的囚徒到年轻人的心灵导师,或许只是一念之差。

也正是千千万万的“一念”,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让他们放下愁怨,心生欢喜。

一念,就改变了世界。


前进▪新的可能

佛光山上的生活其实和我想象中相差很大。

我印象中的寺院,往往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即使经过修缮也不及多数现代化建筑的先进。

而佛光山寺内,佛堂宽阔,佛像威严;寺内有多间大小会议室、教室,且电教设备完善——这样的情景仿佛应当出现在学校,而非寺院。云居楼内,有可供千人共同用餐的斋堂、举行千人会议的会堂,还有上百间与中上等大学宿舍配置类似的寮房。

但是寺院为什么要想“印象中”那样呢?

抵达南屏别院时,我以为面前的建筑是一家艺术馆,而登上二楼,见到殿中供奉的佛像,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间寺院,一间城市里的寺院。

底层的斋堂,二层的大雄宝殿……一座八层高的建筑,融合了佛堂、艺术馆、学校和生活区。信佛的人们可以随时进殿礼佛,周边的居民也可以参观艺术馆,或者聆听专家讲座——这些讲座,有的有关佛教,也有的是一些健康养生的专题。

和同伴讨论时,我说,我看到了一种关于佛,关于宗教的,新的可能。

佛教,有关人,有关时代,有关信仰,无关那些迂腐陈旧的规矩。

听“人间佛教平等观”讲座时,有同学问,部分地区寺院中有比丘与比丘尼不平等的现象,该如何看待。

妙凡法师答,当然旧时是有男女不平等的,但在现代社会,男女已经平等了,那么佛教也应当实现性别平等。

其实许多问题的答案也就在这一句话中了。

佛光山可以办婚礼,佛陀纪念馆的礼敬大厅里可以吃吃喝喝,佛光山可以举办在世界范围内招募营员的禅学营活动。

为什么佛光山上的佛教,人间佛教,和我们“印象中”保守的佛教不一样?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佛教。

时代需要教育,佛教就支持教育——佛光山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五所现代化的大学;时代需要以人为本,佛教就给人空间——佛光山的佛堂内,都是佛占二分人占八分,给人以礼佛、修持的空间;时代需要更多积极乐观甘于奉献的人,佛教就去培养这种人——所以也就有了“人人行三好,世界更美好”的口号,有了禅学营和一系列的活动。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佛教最重要的,不是坚信有什么成佛的通路,而是用好心,去做利时利世的事情。

不要纠结那些不合理的规矩——把它变成合理的就好了。因时而变,而非墨守成规。

这是属于新时代的佛教的新的可能,也是所有人的,新的可能。


理想▪人间净土

禅学营期间在佛光山上的生活可谓舒适,以致许多同学都担心自己会胖。

也是,美味的三餐,配上无限供应的茶水糕点和从不缺席的下午点心时间——时刻都是被喂饱的状态,真是难以不胖啊。

当然吃只是一方面。

行走在山上,累了,随时有地方小坐休息,同时可饮一杯佛光茶解渴祛暑;饿了,可以就近寻找滴水坊、佛光一滴等处觅食;内急了,上千间净房随你使用。

佛光山上,处处无忧。

法师们曾给我们讲星云大师主持佛光山寺修建时的理念。

佛教能度死者去往极乐净土,那为什么不能让生者前往人间净土呢?

佛光山,就是人间的净土。


参与▪无关信仰

一定是信佛的人才能参加禅学营吗?当然不是了。

禅学营里,有许多信佛的同学,但更多的,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甚至还有部分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同学。

禅学营做的事情,不是“让你信佛”,而是把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介绍给它的营员。重要的不是一个追随宗教的形式,而是学习佛与禅的智慧。

比如我,了解了佛教与禅宗,但依旧坚定地不信仰任何宗教。

如果因为一个活动与“宗教”相关,就感到抵触,那或许是围观的人,还没有认清“宗教”究竟是什么。


最后▪我的闲话

我选择参加禅学营时其实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就是觉得一定要去。或许是因为这学期恰好学了和佛教相关的内容吧,总觉得多了解一点也是好的。

一次活动下来,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佛教,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豪。

我很自豪,最与时俱进的佛教,来自中国。

有人问我活动期间是不是要拜佛——礼佛是肯定的啦!如果完全不能接受的话,大概也不会选择参加这个活动吧。

活动全程在高雄以及台湾南部的邻近地区进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参加,大家都非常友好,在外活动的时候觉得无论是语言还是物价都和大陆相差不多,遇到的当地人也很和善。

倒是有点理解了为什么部分“大陆客”会被“歧视”。当我看到一些游客在寺院里言行不当、衣着不整时,我忽然就懂了“本地人”被游客打扰的心情。

推荐大家参加佛光山及相关道场的活动,同时希望大家无论在哪里都要言行得当,做自己国家和地区的最佳代言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