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

临在当下|从心流模型看临在当下

2020-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照相机先生

如果要给临在当下找一个工具化的入门模型,或许心流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心流模型来自于积极心理学派的米哈伊。

心流理论提出的问题是:人何时最快乐?

答案是:当我们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时。

心流几乎是所有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石。

只有在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中,一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大脑千里,作出成果。

米哈伊的总结是:获得最优体验,我们做的是与我们能力匹配的有挑战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清晰的目标和反馈,我们又能对之掌控自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神贯注,把不快乐的事情忘的一干二净,我们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最终,在做这样的任务过程,我们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们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如果说,我们只是看这是所有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的心理学基石。

那么对知识的知识的知识工作者——思考大脑的束缚的禅修者,事实上,也是在用这样的心理表征,但是这个表征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而是面向大脑本身。

当我们把这个“项目”聚焦到对于当下的觉知上的时候,聚焦在“无目的”上的时候。(有趣的一个灵感,从聚焦目的的收拢,到聚焦在全感的无目的),聚焦在觉知到所有信息同时的体验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摸索到一些些,当下的感受。

心流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但是这个心理表征被显性化称为各种方法论,落在实操上的时候,落在目的上的时候,心流本身的定义被狭隘了,被框定了。

反身问一下,所有的研究能够被世人看到和流传,大概率因为带来了某些“具体的好处”(就算哲学也是如此)。而这件事反身性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各种发展——功利主义的科学和教育,变成了主流。

对于心理学,心流本身而言,是个底层的模型,是一种状态,但是落在具体的工作、商业、正是因为它太能够解释很多的成功,所以广为人知,而正是因为广为人知和落地,心流模型本身的定义也被锁定在如何完成某一件事,某一个任务上。

倘若临在当下,本身就是将这种状态指向无用,指向无目的,指向存在本身。

一个小小的实验:

回到自我,临在当下。

尝试将禅修的状态目的指向“存在”,寻找一种心流的状态:一种全然感受自己的能力,主宰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等待,全然感受的过程中,达到你的目标:存在。

仅仅用心流模型是无法定义临在当下这个模型本身之美的,仅仅作为一个入门的切口,或许能让你感受到一点点“悟”的味道。

再向上,这种心流通向什么地方?如果我们的项目是感受觉知(感受存在)通向心流中的状态: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全然乐在(存在)其中,那么那个状态或许可以描述为:思维=觉知=存在。

而在这个状态下,用黑格尔的哲学来说,或许就会到了一种绝对精神的状态:在黑格尔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的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他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现象。”

在这里,我们或许就到达那个一切的镜像的源头:理念世界。

从这里出发,我们重新展开绝对精神,重新创造世界。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