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1期行动派个人品牌课不写就出局10班想法

早"知道"你真的就会"好"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73人  db376bafd83b

相信大家对"我早知道就好了"这句话并不陌生吧,很多时候自己还会说出这样的话或有这样的念头。

事实上,即使你早知道了,也未必会好。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早知道里"知道"的内容是否正确;
第二,"早"不是变成"好"的唯一因素。

先看第一个方面:

早知道里"知道"的内容是否正确

我们都知道银行里的钱是有利息的,时间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其实知识也是会产生利息的,但如果要想产生"正利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知识是正确的

这个知识说的再明白点,可能是一条消息,可能是一个观念,可能是一些方法,但归根结底都和我们脑子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关。

如果你获得的消息,观念和方法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比如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要让自己不断变得更有价值,眼光要长远,要活在未来,要和家人一起成长等等。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指导我们在当下做出有利于未来的选择和行为,经过时间的累积便会产生一定的知识"正利息"。

如果你获得的消息,观念和方法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比如别人告诉你天天上班这么辛苦,要想发大财就得去买彩票或者赌博,于是你听从了建议,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彩票和赌博上,长期来看,这个“知识”怎么都会让你产生巨额的“负利息”;

再比如,一个大学生本来是踏踏实实地复习准备各种考试,突然有人告诉他可以买答案包过干嘛还这么辛苦备考。于是他不再复习,掏钱买了答案,大概会有两个结果,要么他真的靠答案过了,然后后面的考试都不打算复习靠买答案过;要么他没过,还要重新花时间和报名费去考。不管是哪种结果,他知道的“知识”都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负利息”。

"早知道就好了",究竟会不会"好"根本不在于“早”,而在于"知道",也就是知道的内容。那怎么判断这个知道的内容最终会不会让自己好,还是问自己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个东西会不会让自己有所成长,长期来看会不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一定是要长期来看,很多你知道的内容短期来看确实是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正利息”,但长期来看就未必了。

这个知道的内容(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像盖房子时打的地基一样,多花点时间和功夫把地基打牢了,接下来盖房子就会更顺利,房子也会更牢固。


"早"不是决定"好"的唯一因素

“早知道就好了”,首先这里的"知道"并不是指看到或听到,而是真正地认可,接受并采取行动,所以很有可能当这个“知道”发生的时候你也看到或听到了,但那个时候你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足以支撑你做出"认可,接受并采取行动"的选择,于是你就对"知道"视而不见。

现在你的大脑升级了,可以认可接受那个"知道"了,可是那个时间点已经过去了,于是你认为晚了。其实一点也不晚,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时机,因为以前的你也不配知道。

比如,在上大学的时候如果就有《得到》和这么多的好的学习资源,我知道了也不会花钱买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脑子里是省钱第一,所以怎么会花这么多钱去学习,何况免费的资源还那么多。

其次,这里所谓的“好”其实就是变得更好。如果在过去的那个时间点我知道了这个消息、观念或方法,那么现在的我肯定会变得更好。但,我们要知道,从“好”到“更好”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知道"以后采取的行动更为重要。

还是说盖房子,两家人盖房子,一家开始得早,一家开始得晚,但盖得早的就一定是房子最先完成并且盖得好的吗?

开始早的,如果地基没有打好,或是用便宜低质量的砖,或是盖一天、歇两天,他就会比盖得晚的有优势吗?

盖得晚的,如果花更多的时间打地基,买高质量的砖,并且每天都盖,且越盖越快,是不是更有可能先住上质量更好的新房子?

综上所述,“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想法,这个想法暴露的是"现在开始做已经没用"的悔恨和"跟他人比较"的落寞。

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首先意识到即使早点知道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还不配获得这个"知道"。

然后,就从现在开始行动,不去和别人因为早知道已经获得的知识"正利息"进行比较,我们和自己以前的不知道进行比较,我们从"看到不知道"到"看到知道"已经在进步了。

"我早知道就好了",这里的"早"可以写成一个公式: 好(知识的"正利息"或复利)=知道(正确)+(现在开始)行动+长期,可见"早"并不是获得"好"的关键因素。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