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拆解

[心如止水•精读] GTD四年反思:也许,我错怪了混乱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13人  d61f25068828

GTD四年反思:也许,我错怪了混乱

追求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作为一个上进心十足的人,我是特别注意行动管理的,我使用的方法主要是GTD和番茄工作法。

讲真,至少在GTD的使用方面,在这方面我可以称得上一个老手了,GTD的书我已经翻阅过三四次了,好几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实践,遇到问题也从未放弃,我的"滴答清单"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滴答清单成就

GTD的确带给我了很多收获,最让我感觉有启发的有三点,一个是"收集箱"的理念:不在大脑中留存杂念,另一个是,要把任务分解为明确的"下一步行动",还有就是项目的自然计划法。

掌握了这些行动管理的技术,让我感觉到非常安心。

因为我知道,每天早上我都处理好自己的收集箱,会根据项目列出今天的"下一步行动",之后我的任务就是一个一个的完成了;当我的大脑中突然进来杂念的时候,我也能立即把它放到收集箱中,保证自己不分神;有了项目规划方法,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我的反应变得标准化和有章可循。

每周回顾的困局

但是我一直未能在更长远的层面管理我的行动。虽然我每一天的行动是明确的,但是当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会陷入一个突然的迷惘,我不知道我的努力是否在方向上。

每周回顾时,我会依照GTD上所说的"四万英尺",挑选相应的项目来做的,再应用项目的处理方法,分解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完成来增加我对任务的掌控感。我曾经对这样的方法非常有自信。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只要不断的一个一个做项目,目标应该是越来越近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把计划拉到每周的长度,我一定是完不成的。

就这无数次的失败,我意识到,到达每周这个层次,我的管理方法就已经无能为力了。

首先,经常会有意外出现,有时候我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表,但是一旦调整,整个进度似乎都乱了。我很难用一个方式来衡量我的效率,我并不知道,一个打断从长远上来看,是好还是坏。我预想中的掌控感并没有出现,迷惘一点也没有减少。

在平常,我把很多的想法记录到了收集箱中,其中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我放在了"也许将来"里面,虽然我经常都去回顾它,整理它,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些内容整合到每天的工作计划表中。

当我强烈的压迫自己完成这些那些每周任务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无力和无趣,这种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环境一样,只不过当时压迫我的是老师和无穷无尽的考试,现在压迫我的却是我的计划。

与混乱的意外拥抱[1]

最近有一段时间,由于身体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彻底的脱离了自己的任务表。

之前我是这么完成任务的:按照项目的进度,把今天的任务分成"下一步行动",但是在学习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我感觉到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一个很重要的编程工具,我不会使用,我心里知道,学会这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停下来的话,那么我的"下一步行动"就完不成了,如果我为了这个东西而重构任务的话,那么什么时候是尽头呢?也许在学习这个工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够,或者,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东西,那我该怎么样做呢?任务岂不是要无限期的搁置吗?

所以,如果在之前,我一定会把想法放在"收集箱"里,当我每天早上处理"收集箱"的时候,往往我会这样想:"这个东西也不碍事,就算不做,也能完成任务",所以我就会把它放在我的"也许将来"里面。那么他就永远都躺着"也许将来"中了。

但是,我这次我并没有那么处理,我是直接在此基础上开了一个新的任务,不出所料,刚开始学习这个新工具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东西,然后在没有学完的前提下,我又突然转到那个新方向上了,如此反反复复,我连续尝试了四五个发现的"新东西",结果我的任务规划就变成这样了。看起来好像很恐怖耶。

层层叠叠的任务

但是当我猛然回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这个状态真的非常好。

首先,我开始尝试了那些之前总是不敢尝试的东西;而且,对于当前学的知识,我有了一些很新的认识,我发现了很多知识新大陆。

虽然我知道,做这些事情可能不利于我的本周任务完成,也许从本月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利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也许是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那种兴奋和激动的感觉,之前我总是想学习,但是又一拖再拖的很多知识,居然就这么开始了!混乱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错觉:也许进度本来就不应该是直线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认为我对于"安全"的想象可能本来就是错误的,之前我想的是,只要我确立了一个目标,然后我逐步的分解它为更小的部分,再按部就班的完成"下一步行动"就行了。所以我的目标就是确保每天每周的任务都要按时完成,如果没完成,那就是有问题的。

其实这是一种"流水线/应试教育"思维,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很多操作都是被规定好的,任务目标都是非常清晰的,在这种情况下,任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坐标系中,画出一道直线,也许是效率最高的。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有创造力的工作来说,如果它是一个曲线,反而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在前期,如果你掌握了一些创新的方法,提前的掌握了一些"难的"技术,对于后期的效率是有质的提升的。另外,目标其实也是会变化的,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了一些新的大陆,也许你的这个目标都会跟着变。

所以说,在一个本来就不确定的世界中,"当前的小目标"和"长远的大目标"之间并不是弥合的,也许某个动作对于小目标是极大的损害,可能让小目标无法完成,但是对于长远的目标来说,却是极大的利好。妄图通过严格的完成小目标而实现大目标,也许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什么"混乱"能给带来激情?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老师家长逼着"读书"的精力,大部分人对此的看法就是"我恨死书了",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可能就是高考之后把书扔掉的孩子们吧。

为什么本来一个美好的事情搞得如此痛苦呢?难道是因为读书这件事情太难了吗?

其实从任务的艰苦程度上来说,并不是的。玩游戏就比读书简单吗?

显然不是,游戏的难度是临界的。当一个游戏变得简单时,就是我们丢弃它的时候。

让我们玩得如痴如醉的游戏,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压上去,也只能保证在失败的边缘游走,稍不小心,我们就会被打败。甚至有些游戏本来就是不能赢的,比如俄罗斯方块,其实你玩的再好,最后他也会调整难度,一直到击败你为止。

之所以游戏不比读书难,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这个东西,我们想不玩就可以不玩。当我们玩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可以立即把电脑关掉,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们是非常"安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全情的投入进去,当我们感觉到压力增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退出,而不至于让我们精神崩溃。

之所以学生们喜欢"游戏"而不喜欢"读书",并不是读书太难,游戏太简单,而是,读书是被逼的。[2]

给自己制定计划表,并强制完成,其实就是破坏掉任务的"自愿性",所以当我们想要完成计划表的时候,总是那么困难,最初的激情早已不在。

为什么"也许将来"永远是将来?

回到任务计划的场景,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在学习一项编程技术,突然发现你需要更好的掌握Git工具,你心里明白,如果掌握这个工具的话,对于你之后的编程效率是有很大提升的,但是当这个念头突然出现的时候,为了不打断任务,你需要把它加入"收集箱"中。因为它并不是非常的紧急,就算你现在不做,当前的任务还是可以完成,反而你如果去做它,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到明天你回顾"收集箱"的时候,你越发的感觉到,这个任务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之后你就放入"也许将来"了。之后可能就永远是将来了。

为什么我们心中的念头很难重新启动呢?

似乎我们的念头也是有惯性的,就像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一样,但有一个事情已经搁置的时,我们要重新将它运转起来,似乎需要耗费额外的力量。但在某一个具体场景下,因为我们现实的急迫需求和好奇心启动一个项目时,我们就像一个已经被发动起来的汽车一样,一踩油门就可以走了。

比如,当我在编程的时候,由于版本控制工具用的不熟,我浪费了很多的精力,这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恼怒,我对于学习Git发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但是当我把他加入收集箱中的时候,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的那种激情好像就已经不在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入收集箱"这个动作这是有着很大的能量损耗,他白白的浪费了我们的激情。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也许将来永远是将来,稍后阅读永远是稍后"的原因吧。

想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在你最需要他的时候,在你最有激情的时候,立即开始吧。就像一辆汽车一样,发动起来了之后的路就好走很多了,"万事开头难",如果把你的激情和惯性用上,至少我们可以先把开头最难的部分解决吧。

注释

[1] 这篇分享的草稿我很早就写好了,但是我一直放在那里,好长时间没注意了。今天晚上在听书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混乱》,大概了解了一下书中的观点,突然感觉到这个词真的很好,也想到了这片没整理好的文章,就爬起来,顺便写完了。后天抽个时间仔细的看一下这本书,也许对我的下一步行动管理有很大帮助。 [2] 游戏的重要特征是"自愿参与",这个观点来自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书籍《游戏改变世界》。

比较匆忙的发出来了,里面可能有一些语句不通顺,哈哈,不过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值得拿出来分享。

心如止水:读书 思考 践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