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2018-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新城小学叶斐妃

有思考才有真收获

读《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读后感之

有思考才有真收获,这是我看完第二章后最大的感受,也是对我自己提出的阅读要求。之前为了加快阅读速度,我只看不写,最多在书上批注或记录一些思考,发现没有思考没有咀嚼的读书能吸收与内化的东西太少太少。

一、关于第二章

第二章内容为《寒假的意蕴与变革路径》,开篇作者就连续提出了五个问题:寒假是什么?寒假生活与学校生活之间有着何种关系?寒假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意味着什么?相比于其他假期寒假的独特性和价值是什么?是否有可能使寒假成为一个独特的教育世界?[1]这几个问题的关键词就是:寒假、学校生活、孩子成长、独特性和价值、独特的教育世界。

这些追问与关键词足以说明寒假的独特性与价值,寒假生活理应引起我们真正的重视。这里的我们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老师、学生、家长。

“你好,寒假”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联合国际救助儿童会发起,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推进中国台湾、新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陕西、福建等地的寒假变革。[2]

“你好,寒假!”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寒假生活变革路径。变革以“证据”而非“经验”为基础,以主体的观念更新和有效的外部组织为驱动力,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并以评价保障了变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3]变革以“证据”而非“经验”为基础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之一,每一章每一节观点的阐述都有真实详细的“证据”,都用具体的“证据”来说明。

二、关于寒假的意蕴

一切变革都以现状为前提[4]文中列举的学生之前的寒假生活特征与我们何其相似:家庭作业、无序状态、缺少关注等。这些结论如何来的?都是基于真实的问卷调查。

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寒假的意蕴,是变革的前提。最喜欢这句话:与其说研究寒假是一种“突破”,不如说“回归”了教育研究的原点---人的发展。[5]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了人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最迷人最独特的地方。唯有不断学习与反思,才能转产观念,从而有能力有办法挖掘寒假生活独特的育人价值。在真实的寒假生活变革中实现多维发展。

三、寒假生活的变革路径

“你好,寒假!”项目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已经探索出形式多样、价值多元、富有教育内涵的变革路径:变革应以“证据”而非“经验”为基础,形成对寒假生活现状总体、客观的认识、明晰各主体队寒假的期待、理性分析变革面临的阻碍。[6]变革的驱动机制主要有改革主体的观念更新和有效的组织。而教师、家长、学生则是变革保障的主体,各种新媒体技术是保障的手段,评价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部分的“证据”主要来源于西安高新一小2017寒假“幸福作业”倡议书、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组织经验以及上海市闵行区育苗小学的寒假作业奖。

寒假生活的变革路径并不是单一与绝对的,而是要基于真实的班级生活、基于地方特色、基于学生家长特点,但是追求的目标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人的发展。

就在今晚,陈才英老师分享了海贝班的寒假生活策划,思路清晰、学生主导,从调查到分析再到策划,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感觉学生特别能干、各个程序特别有序。为什么陈老师班的学生这么能干?我想他们班的学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真实实践慢慢发展起来的。读完陈老师的分享,越发佩服陈老师的育人能力。

只有真正参与实践变革,才能真实体会到“你好,寒假”项目的魅力。

本章摘录:

1.李家成教授也指出,要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认识寒暑假的独特价值,即回归到具体的人的存在,在个体生命史层面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

2.学生寒暑假是一个不同于学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四教育世界”。

3.可见,寒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给予孩子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是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机!

4.相较于暑假,寒假的教育资源突出体现了丰富性、文化性与成长性。

5.首先,寒假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寒假中孩子的看、听、体验、思考,与社会、自然的交互,就是学习、发展、提升的一种形式,需要家庭、社区、学校发挥教育合力,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发展资源。

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寒假这一时空中有着非常集中、具体的体现。春节对于孩子而言,还有着一个特殊的意义---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时间的意义上,孩子也许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感的获得,还需要教师和家长创造教育事件,让孩子实现在认知、能力、素养层面的成长。

7.交往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交往关系与人类社会是共时而生的,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在寒假,家长的声音,孩子的声音可以成为主流甚至是主导;教师的工作方式、状态、理念等也在这样的交往中有着更为直观的展现。

8.交往可以是正式的家访,也可以是线上沟通、讨论,还可以在各个社会实践场所进行非正式交流;交往的内容更加多元,可以是家乡的风俗、旅行的收获,也可以是学习的心得、成长的烦恼等。

9.寒假是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深度融合的重要时空。

10.美国学者将家校合作活动分为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六种实践类型。

11.你好,寒假项目以现有的理论框架、国际经验为基础进行变革,但又有所突破,开发出新型的家长参与形态,凸显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本土经验。

12.教师应从原有的“经验取向”转为“实证取向”,把自己当作一名“研究者”去真正地推动寒假变革。

13.变革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师家长,学生都是保障的主体,但承担的角色及任务会有差异。教师是领航员,应全程、全面地关注实践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在出现问题时适时指导。同时,教师也是“研究者”,只有具备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才能保证变革的有效性,推动变革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36.

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70.《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