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10

2023-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树海云天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和动物驯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源自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的意思是婚姻要幸福,必须具备许多要素:两性的吸引,在金钱、教养儿女方式、宗教、姻亲等重要问题上的共识。 只要有一个遗憾,婚姻就可能触礁。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婚姻,也可延伸到人生的其他方面。对于成功,我们总想找一个只涉及单一因素的简单原则。然而,对大部分事物来说,要获得成功,实际上必须避免失败,只是可能造成失败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互不相关。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也可解释人类驯化动物史的一个特征,我们都知道驯化动物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看来适合驯化的野生动物从未成为家畜,如斑马和西貒。这是因为驯化的候选动物必须具备许多特质才能脱颖而出,少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功败垂成——正像婚姻,我们姑且权充斑马和人类这对(和其他)“怨偶”的“婚姻”顾问,来探讨驯化失败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找出六点原因。

一、饮食习性

动物摄取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肉,食物链之间的生物量转化效率很低,通常只有10%。也就是说,要喂养一头1000磅的牛,需要一万磅的玉米;而如果你想养一头1000磅的食肉动物,就得喂它1万磅的食草动物的肉,而这1万磅的食草动物又需要10万镑的玉米来喂养。且不论食草还是食肉,还有像树袋熊这样的动物,天生偏食,农场主人恐怕觉得难以伺候。

效率如此之低,以致几乎没有食肉哺乳动物被驯化当作食物。几乎可以算是例外的是狗。人类驯化狗是用来当站岗和打猎的伙伴的,但是阿兹特克帝国、波利尼西亚和古代中国都培育出“肉狗”的品种。然而,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狗肉才会变成主要肉源,例如在缺乏肉源的社群里。

二、生长速度

牲畜得长得快,才值得养。因此,大猩猩和大象就出局了,虽然它们都吃素,也不挑嘴,身上的肉又多。原因是等它们长成要15年的光阴,有哪个牧场主人有这个耐心呢?今天一些亚洲人利用大象做工,他们发现从野地抓来大象驯养比较省钱。

三、人工环境中繁殖的困难

人类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性行为,有些颇有潜力的候选动物也不喜欢。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哺乳类动物,几千年来人类驯化猎豹的努力都失败了,就是因为它们与众不同的性心情。在野地里,一群猎豹兄弟追逐一头雌性,飞奔数日,雌猎豹似乎必须在这样粗野的追求过程中才会排卵、发情。在兽栏中,猎豹拒绝表演这样复杂的追求戏码。

安第斯山脉的野生骆马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种野生骆马的毛细柔轻巧,是兽毛中的极品。古印加帝国常把野生骆马赶到畜栏里,剪毛后再放生。现在商人不是采用印加帝国的老方法,就是以杀戮来获得毛皮。由于它们的毛制品代表财富与地位,不知有多少人试着在兽栏中繁殖这种动物,但至今还没有人成功。原因是第一,野生骆马在交配前有一段漫长而繁复的求武仪式,兽栏情境妨碍了这种仪式;第二,凶猛的雄性竞争使它们无法处于同一空间;第三,它们的进食地盘和休憩地盘是分开的,而且都是全年性的。

四、性情凶残

哺乳动物的体型只要足够大,几乎都能致人死亡。猪、马、骆驼和牛都杀过人。然而,有些大型动物性情特别乖腻,凶残成性。许多看起来条件良好的野兽,就是因为其性情凶残,人类才放弃了驯化。

灰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熊肉是昂贵的美食,一头大灰熊可重达1700磅。它们大抵食素(虽是狩猎高手),而且食谱很广,爱在人类的垃圾堆乱翻,生长速度也相当快。因此,要是它们能温良一点,不就可以被驯养成供应我们肉品的“肉熊”了吗?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等于为我们做了一场试验,他们有养小灰熊供祭典之用的传统习俗。阿伊努人发现,小灰熊满周岁后就宰杀来吃是明智之举,不然无异于自杀。因为成年的大灰熊从来没有被驯服过。

非洲水牛是另一个例子,若不是性格乖逆,其实在是可圈可点的家畜候选动物———生长速度,体重可达一吨,而且合群,群体中有阶层分明的组织。但是非洲水牛是非洲最危险的大型哺乳动物,而且难以预测。只有疯子才会尝试驯养非洲水牛,他们的下场要么是惨死在这可怕的动物手里,要么是不得不在水牛长得太大或太凶暴之前结束它的性命。同理,河马是重达4吨的食素动物,若不是太危险,岂不等于行走的粮仓?

五、容易恐慌的性情

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对危险的反应不同。有的紧张、迅捷,而且风吹草动就令它们拔足飞奔;有的则反应慢、神经粗,以群集避险,面临威胁时原地不动,若非必要,不会拔足飞奔。大多数的鹿与羚羊属于前者(驯鹿除外),绵羊和山羊则属于后者。

当然,容易恐慌的物种难以被关在兽栏里。一旦关进兽栏,它们很容易惊慌,不是吓死,就是匆忙奔逃时撞上兽栏中伤而死。瞪羚就是这样。几千年来,肥沃新月地带一些地区的人经常捕猎瞪羚,因此最先定居在那里的人第一个尝试驯化的对象应该是瞪羚,但是从来没有一种瞪羚被驯化过。请想象一下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一群奔跑的瞪羚盲目撞向兽栏,它们一跳可达30英尺高,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50英里。

六、社群结构

几乎所有被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其野生始祖都有三种社群特色:群居;群体中有明确的层级统治结构;群体的生活范围有重合,并不占地盘、分彼此。举个例子,一个野马群有一匹公马、五六匹牝马和若干小马。牝马A是大老婆,牝马BCDE都归它管;牝马BC顺从A,但CDE都得听它的,以此类推。这群野马行进的时候,成员在队伍中各有一定的位置,公马在最后方压正大,老婆是队伍的前锋,之后是大老婆生的小马,这群小马也得有长幼有序,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其他的牝马和他们的小马也照次序排下来。马儿各的其所,成年个体之间因此可以相处,不必常年斗争。

有这种社群结构的动物,是理想的驯化对象,因为人类只要掌控了统治结构,就控制了整个社群。被驯化的马群服从人类的领导,正如它们跟随群体中层级最高的牝马。绵羊、山羊、牛和狗的祖先(狼)的群体中都有类似的统治结构。幼崽在这样的群体中成长,对伙伴与大家相处的模式都会铭记在心。在野地里身边只有同类,但在人类豢养的环境中的幼崽也会把人类的角色铭记在心。这样的群居动物特别适合放牧,因为他们能容忍彼此在身边活动,所以会群聚在一起,他们本能的跟随领袖,也会把人类当成领袖,因此能接受牧民或牧羊犬的指挥。由于在野地里已经习惯大伙挤在一起,所以它们可以被圈入栅栏。

但相形之下,大多数喜欢独居、有领地意识的动物无法放牧,它们既不容忍同类,也不会将人类当成领袖,而且没有服从高层的本能。大多数有领地意识的独居动物不曾被驯化,但如果因此认为大部分群居动物可以被驯化,那就错了,大部分不行,原因如下:

1、许多群居动物的兽群是互相排斥的,地盘并不重叠。把这两群这样的动物关在同一兽栏里,其困难的程度就和把独居动物的两头雄性关在一起一样。

2、许多群居动物平常大家相安无事,到了交配期间就开始分彼此、占地盘,打的不可开交,谁都不能容忍谁。鹿和羚羊就是这样的(驯鹿又是例外)。因此,尽管非洲著名的羚羊都是群居动物,平常成群,结队壮观的很,但是无法被驯化。一般人对非洲羚羊的第一印象是“地平线上密密麻麻的羚羊群”。事实上,公羚羊到了交配期间就割地称雄、相互排挤,激烈的竞争生殖权利。因此,羚羊不能被圈养,而绵羊、山羊或牛就可以。犀牛也有争夺地盘的习性,加上性情狂暴、生长缓慢,所以无法被驯化。

3、许多群居动物,大多数的鹿和羚羊又包括在内,没有分明的层级统制结构,因此没有服从权威的本能(所以它们也无法将人类当成社群中的领袖,铭印在心)。有些鹿和羚羊虽然被驯服了,但还是无法像绵羊一样成群放牧。正因如此,北美洲的大脚羊无法被驯化。事实上,它和现代绵羊的祖先(亚洲摩弗伦羊)是同一属的物种。

总之,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有一个最令人困惑的特征:有些物种被驯化了,可是它们的近亲却没有,似乎没什么道理。结果我们发现,除了少数几个物种有被驯化的潜力,其他的物种都被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排除了。人类与大多数动物不能维持幸福的“婚姻”,许多因素都能导致这个结果,只要碰上一个就幸福不起来:饮食习性、成长速度、交配习性、性情恐慌的倾向,以及社群组织的几个特性。只有少数野生哺乳动物能和人类结成伙伴,因为它们在上述几方面都满足条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