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不见“牛爷爷” 文/孙超
前些年回老家,发现一个怪现象,村中不见了鸡鸭鹅和猪羊,更令我惊诧的是往年庄户人赖以为生用于耕地役用的大黄牛也不见了踪影。父亲告诉我:”全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劳力越来越少,现在耕地使用的都是机械化,也没有一家愿去养牛的了。”
这话,很有道理。昔日我们家家都要养上一两头牛,大多数是为耕地。而今,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大黄牛耕地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记得小时候,我家也养了一头大黄牛。整个身子跟像大象似的,只不过它没长长长的象牙,拴在院外就像个庞然大物,让小孩子看着常常胆战心惊。说到我家大黄牛,还有一个非常诙谐的笑话呢。有一年秋天,我远在城市深居的堂姐带着6岁的宝贝儿子到我们家来探亲。她的儿子看到我家大黄牛既好奇又害怕,不认识这大家伙是个什么动物。有位邻居大妈故意逗他,说:”这是大黄牛,你应该喊它牛爷爷!”小家伙嘴还真甜,一句一句”牛爷爷”喊着,喜得邻居哈哈大笑。可大黄牛还是大黄牛,哑巴一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点表情也没有。小家伙还歪着脑袋问邻居:”牛爷爷,咋不说话呢!?”后来,这个笑话一直伴随小家伙长大成人,时不时被我家人提起,戏弄他一下,取取乐儿。
我学业有成离开家乡的时候,村中十户有八九户还在养着大黄牛,主要还是用干耕种和打场。如今,我已来到这座城市二十个年头了。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楼房多了,车辆多了,生活好了,日子火红了。但是一些我们童年最亲密的动物伙伴,也不见了。至于都去了哪儿,我也不知道。有人说被家庭农场集中圈养了起来,有人说被屠杀吃光了,还有人物种灭绝了。我不相信,我只相信有被家庭农场集中圈养起来的可能,因为它们被科技发展“解放”了,回归它们本该悠闲享福的生态环境。
村里不见“牛爷爷”,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下一步思想的失落。如果我们不带孩子去去动物园认认人类的好朋友,恐怕再过几十年,未来的孩子就会“指鹿为马”,丧失了自然认知的本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