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读书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的犹豫和选择

2019-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金汐月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位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怕是最令人们熟知的西方故事了。然而哈姆雷特从第一幕就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知道了叔父是杀害父亲的凶手,却迟迟没有复仇,直到最后一幕最后一个场景才付诸行动。

这样的犹豫普遍被看成性格“懦弱”,无数人认为其懦弱的性格导致了不敢行动,最终酿成悲剧。

而实际上,哈姆雷特不是一个懦弱者,也不是不敢行动,相反,他是一个有勇有谋,非常机智而思虑周全的年轻人。而他的处境,并不是有仇必报那么简单,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选择的困境。

1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叔叔毒杀了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得知真相的哈姆雷特陷入了迷茫,他先是装疯,让所有人误以为自己因为对大臣的女儿奥菲莉娅爱得发狂而精神失常,让叔叔克劳狄斯放松了警惕。

装疯的哈姆雷特找来戏班子,演出了一个跟他叔叔的阴谋类似的戏剧,发现在演出中他的叔叔克劳狄斯表现惶恐,以身体不适为由叫停了演出,更让哈姆雷特坚信叔叔克劳狄斯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

在王后的寝宫,大臣听到哈姆雷特来访,躲了起来,哈姆雷特以为是叔叔克劳狄斯而一剑刺过去,错杀了大臣,被流放英格兰。克劳狄斯写信给英格兰国王要求秘密杀死哈姆雷特,发现了阴谋的哈姆雷特顺利逃脱,回到丹麦。

在哈姆雷特流放期间,深爱着哈姆雷特的奥菲莉娅自杀,而大臣的儿子雷欧提斯则因为给自己父亲报仇心切而受到克劳狄斯的蛊惑,与哈姆雷特决斗。克劳狄斯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了毒,同时还准备了毒酒。

最终,毒酒被王后饮下,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混乱中均被有毒的剑刺中。弥留之际,雷欧提斯承认是克劳狄斯涂的毒,哈姆雷特逼着克劳狄斯饮下了毒酒,自己也在好友霍拉旭的怀中死去。

哈姆雷特的故事并不是莎翁独创,丹麦王子复仇记很早就流传了,但是莎士比亚置换了年代,用这个古代的故事,写出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与人文悲剧,其中的思想内核,甚至超越了他的时代。

直到今天,英国皇家剧院还经常上演用现代背景演绎的这出经典戏剧,而能成为哈姆雷特的扮演者,也一直是英国男演员的最大向往,演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哈姆雷特则被视为对其演技的最大肯定。

有些文学作品受制于年代,脱离了时代再看就索然无味,然而有些作品,却超越了时代,传达了人类永恒的困境与思考。

《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作品。

2

《哈姆雷特》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道出了生而为人的困惑与彷徨,以及面临选择的时候人生的各种处境。

莎士比亚写作哈姆雷特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了“人”。莎翁是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也是,那段著名的独白展示了对人教科书般的赞美。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秀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不再是神的奴仆,人的骄傲也不来自于神的创造,而作为个体的人,已经足够高贵。

然而对人的赞美,并不代表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对人的疯狂崇拜,他有多清楚人的优点,也就多清楚人的缺点。

这也是影响哈姆雷特复仇的重要因素。

从哈姆雷特安排演戏,刺死了大臣,后面的决斗等一系列行为,看不出哈姆雷特的犹豫。他不是因为性格上优柔寡断,而是思虑。

他的思虑,不是让正义得以伸张,而是在他那个时代的人如何自处的问题。

在基督教思想中,人的罪行是由上帝来裁定的,杀死别人是不义的行为,因为上帝自会主持公道。

即使在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报仇,也仅限于杀死他的叔叔,而对于改嫁了的王后,说的是“留给上天(heaven)裁决”。

而哈姆雷特有很好的机会杀死他的叔叔克劳狄斯,然而那个时候克劳狄斯在忏悔,哈姆雷特犹豫的是,按照当时的宗教说法,如果一个在忏悔的人被杀死,那么他的罪行就是被原谅的。

因此哈姆雷特放弃了杀死克劳狄斯的绝好机会。

遵循宗教的要求来行动,是当时社会的共识,但是,特例也普遍存在,特别当涉及到权势的时候。

例如两个小丑在讨论自杀的奥菲莉娅的时候,说如果不是这位小姐身份显赫,她是不会以基督教的礼仪下葬的。因为基督教教义中,自杀是不被允许的。

哈姆雷特的犹豫,恰恰是他见到了现实社会的种种不义,对宗教(神)产生了怀疑,但又无法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来根据自己的内心行动。

有人拿同时期的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做对照,表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行胜于言的人,而哈姆雷特则正相反,表达了在摆脱宗教束缚之后,人的两种行为。

其实,莎士比亚在剧中就给出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对照,就是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的境遇跟哈姆雷特一样,同样面临杀父之仇,他的选择就跟哈姆雷特截然不同。他听命于自己的直觉(鲁莽),一门心思向杀了他父亲的哈姆雷特复仇,为此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不仅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哈姆雷特。

雷欧提斯可以看作哈姆雷特的另一面,是面临同样选择时给出的另一种可能的行为。

而在两个人死前实现了和解,也象征了人的冲动与理性的协调。

3

实际上,哈姆雷特的犹豫,是人在迈出了宗教束缚之下,对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行动,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犹豫。

有一个超然的神(上帝)在,人的行动有一个界限者,有一个裁决者,人生会更容易。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做了错误的选择,会安慰自己,命运使然,天意弄人。这都是将自己行为的后果归于某种超然的力量,来给自己减压,拒绝承认是理性思考不够的后果。

而在今天,这个超然的存在不限于神,也可以是某种社会习俗。

例如,大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成为人的行动理由。到了年龄就要结婚,找一份固定的工作,生几个孩子,这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路。这个时候,不结婚、丁克、自由职业,就面临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更多来自于精神上的不确定性。

因为走了一条大多数人都走的路,即使失败了,也有安慰,因为“人人如此”,自己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然而走了一条少数人走的路,一旦出了差错,就没有那种“人人如此”的保护伞,而只能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

哈姆雷特面临的问题远比复仇更复杂,他看到的恶比我们更多,他的顾虑,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他最终的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但这种选择跟雷欧提斯的冲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思想斗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在人类不再是上帝的羔羊之后,面对整个世界的犹豫,而这种犹豫,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过程。

两百年之后,康德号召人们:“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

这,就是启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