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暗黑童话》:如果你能让人永生你会杀人吗
书评+笔记,絮絮叨叨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可能不是推理书。推理的过程不多,只是揭露谜底的过程比较复杂而已。不过内容上来讲,却非常丰富。
一、菜深的自我认同
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我”,白木菜深,对于自我认同的追寻过程。我觉得这一条线是全书最感人的一条线。
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是以菜深的失忆开始的。从她失忆以后周围人的种种表现,让我在脑海里只能想起一本书的名字:《变形记》。失忆的菜深仿佛已经不是菜深,而是一个怪物。他们不能理解她,不能跟她沟通,明明是最熟悉的人,眼神里却只有“不接受”这三个字。而对于菜深,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大家怪异的目光;而她就像一只巨大的甲虫,张牙舞爪地挥动着腿脚,却无处藏身。
当然,刺痛菜深的不仅仅是怪异的目光,还是别人擅自的期待。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把感情建立在完全隔绝的付出之上,他们还有期待。期待着菜深变回以前的样子,他们说更喜欢以前的菜深。而“菜深能变回以前的样子,只是她现在不够努力”才是大家真正的OS。然而对于已经失忆的菜深来讲,这种期待就好比“你的智商可以比爱因斯坦还高,只是你现在不够努力”一样,让人觉得泄气又失礼。可是,让别人意识到自己不是爱因斯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让别人意识到自己不是自己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退一万步来说,别人(包括父母),为什么要跟菜深打交道呢?因为她是菜深,而失去菜深的菜深,依然希望别人如此对她,可是她却不能成为别人跟她打交道的原因,因为大家所深爱所喜欢的,不是她。不管是对于菜深,还是别人,这个事实都过于令人纠结。
没有什么人能真正站在你的立场上处理你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问题。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残忍。
这样的菜深,虽然住在自己的家里,面对着自己的父母,通勤着自己的学校,却像个陌生人。她还不是完全的陌生人,是个无论如何都必须和别人产生关系的陌生人。所以菜深才想要逃离,她宁可真的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想明明是陌生人却还要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说起别人对她的期待,真的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无论谁都会把失忆的菜深和以前的菜深做比较,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可是对于菜深来说,这种对比叫好像让你脱光了衣服和维密天使站在一起,然后把你的身材样貌贬低一番一样令人难堪,伤人自尊。尤其是外公拉着菜深让她当众弹钢琴那一段戏,我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她的屈辱。把自己不如人这件事情,放在众人的焦点让大家去品评,如同公开处刑,何等伤人。但是所有人都没觉得这有什么,反而是为菜深不能回忆而感到奇怪。这就像一个被欺负的人,还要想想是不是自己不对一样卑微。我真的好希望有谁能站出来,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
然而没有。
妈妈,那个本应该最亲近她的人,却是最先疏离她的人。所有人的行为给菜深带来的影响,就是使她变得自卑、敏感、小心翼翼。(我到现在都不能认同她妈妈的做法。这个妈妈简直是太糟糕了。不管因为她抱着怎样的感情,她是心疼也好是恐惧也好,在女儿面对如此大的困难之时,她并没有站起来扶她一把。你是当妈的,你除了对孩子的爱,还需要责任。责任就是哪怕你不爱她了,也要宽容她,也要照顾好她。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着你的预想而行动,你就疏离她,那你干嘛当妈妈呢?当个随时可以辞职的保姆不就好了?而且就算是理智上来讲,这个妈妈也很奇怪。你的女儿早晚有一天会恢复记忆,当她回想起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妈妈没有成为她的支柱,反而造成了她内心那么多的痛苦,会怎么想?她怎么面对女儿呢还?)
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菜深怎样把自己一点一点从自己身上剥离。没有记忆的她,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她。
她第一次接受的,是现实,并不是自己。就如同她第一次和妈妈表达心意,希望妈妈可以如同喜欢菜深一样喜欢自己。其实我觉得这是很强人所难的,就如同你对一个女人说“我虽然不是你儿子,但请你像爱你儿子一样爱我”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的她,一个宛若赤子的她,在接受到了和弥的记忆之时,内心该是多么激动。因为和弥的世界充满了爱。因为左眼的记忆,菜深看到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冷漠、疏离、卑微;另一个世界温馨、亲密、充满了爱。这样一来,菜深选择逃往和弥的世界(刚开始只是意识上的逃亡)是理所当然的。只是这时候,她不知道和弥是真实存在的。当她发现左眼的图像不是什么幻影,而是真实存在过的记忆时,她与和弥产生了真正的共情,她为了和弥去到枫町并喜欢上了枫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顺便说一句,作者真的不用花那么多笔墨在菜深发现左眼的记忆是真实存在的这一事情上,因为读者在一开始基本上就已经猜到了)。
而去了枫町,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菜深又回到了家里。这个时候,她第二次和妈妈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这一次,她已经接受了自己。她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同,因为她自己已经认同了自己。她与妈妈表达心意,并不是要妈妈接受这样的她,而是希望她的妈妈接受现实;还有,希望妈妈记住现在这个自己——这个未来会消失掉的自己。她发现了自己的美好,而这美好即将消亡,她只想雁过留声,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一点令人动容。
我们可以看到,就算失忆以后的菜深处处不如以前的自己,她还是交到了朋友。因为她接受了自己,放过了自己。她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独一无二的记忆,她认同了自己:我不优秀,但我就是我,我怎么就不配有朋友呢?你对我的期待如此之多,又不是我的错,若能接受我,我们做朋友,若接受不了,那又能怎样,反正谁也没办法。
就连最后,菜深恢复了记忆,也要把那个失忆的菜深当做独立的人格去看,肯定了她的存在,肯定了她的价值,并心疼她、怜惜她,虽然是苦尽甘来,心中却为如此美好事物的消逝而倍感悲伤。
这就是整部小说里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这部小说,就是借着一个凶案,讲述一个在人世间短暂存在的女孩的成长过程。
二、如果你能让人永生你会杀人吗
这个小说里,对杀人犯最有意思的设定就是他有让人永生的能力——前提是先要“害死”他。一个心存杀意的人,却很难杀死别人;想要得到永生,就要先被迫害;明明被璀璨,却心生温暖。特别讽刺吧特别扭曲吧。在住田的眼里,杀人从来不残忍,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自满,只是觉得这是一种现象,客观存在的。这样,本来就毫无道德感的他,害人就更是理所当然了。父母当医生积的那点阴德全被他祸祸没了。
虽然标题是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意外地没什么好说的。总之就是一个构想。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家就是个试验研究员,脑子里有个点子,就想看看写在纸上会是什么走向。
三、眼的记忆
这篇童话成了文章的一个线索。但是好像和小说本身关系不大,就算没它也不影响进度。但是这篇童话却写得很好。我觉得作者这是想,反正写得那么好不如找个地方发表一下,就写到书里好了。——是不是这种感觉?
不过就整本书的结构上来讲,有这篇童话反而有种意境了呢。就是那种灰暗、悲伤、残忍的意境。而且,确实,乌鸦的种种行为和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predator心理,他折射的也是住田的心里。乌鸦只对一人好,住田只对小时候的玩伴有兴趣,这一点也十分相像。而对于受害者的描写,那个没有疼痛只有愤怒的小男孩,就是住田对于受害者的看法。他们生气自己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但生气又怎样?他是不会理解受害者的痛苦的。
另一点关于《眼的记忆》想说的就是,他用童话包装了一个残忍的故事。童话这种体裁,一般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才叫童话啊。那童话具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他们的世界不需要逻辑,不需要解释,你只要接受事实就可以。这个就是小孩子感知世界的方法。很多事情他们不需要知道其中的成因,他们只是主观地感受着这个世界,接受设定,把焦点放在他们在乎的事物之上就可以了。这样一种极其主观的讲故事的方式,却讲述了一个残忍的故事,这让人觉得扭曲。
四、作者可能杀过人
我看到有评论说:“是不是乙一真的杀过人。”我自己在读到他第一次杀人,把那女子推下悬崖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哪一点戳到我?大概就是那种冷静吧。作者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但视角却是凶手的。可能因为那描述过于客观,过于细致,那个视角才显得真实。作者仿佛手持一部摄像机,把侵害过程记录得详实细腻。包括对内脏和伤口的描述,被害人的表情等等。但是,唯独没有过多地对凶手本人的心理有多少描写。描写心理,哪怕是凶手的心里,都是主观的。作者的冷酷,不需要主观,他是一个观察者,他得客观。而过于客观的作者让人怀疑他是否就在案发现场。
还有,我们为什么会害怕住田。其实住田这一类凶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反社会型人格角色。我们会对这一类凶犯感到害怕,一方面来自于对古早片子里凶恶歹徒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来自于对这种凶手本身所带有的忌惮。
一般来讲,我们心里的杀人犯都是变态的、情绪化的、或邪恶的,所以我们期待着,凶手杀人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愤怒、嫉妒、仇恨。这可能来自于我们人类本能地对因果的偏爱。我们总觉得有些事情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我们喜欢看狗血的复仇戏和情杀戏,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凶手是有杀人动机的。不管如何,我们批判人性也好,给人警示也好,片子结束我们都心安理得,因为我们的情况与片子里的人物不一样,我们不会被杀,也不会变成杀人凶手。或者我们会提醒自己,只要不变成片子里的人,我们就可一辈子不被人杀。
然而冷血性精神障碍类凶手却不是这样看待世界的,在他们的眼里,杀人的动机并不是情绪,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个有感情的凶手,哪怕是愤怒,是歇斯底里,他都是能沟通的,因为他们有人类共通的感情,只是此时此刻,他们的感情是极端的。对于他们来讲,杀人不是必须的,因为杀人不是目的,目的是平息心中的怒火或者什么别的感情。这种犯人虽然可恶,但还是给人以希望的。可是住田这样的反社会型人格凶手不同,他杀人是必须的,因为杀人就是他的目的。他杀人并不带有什么特殊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他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不仅没有原因,在把女人推下悬崖以后,平静地关了发动机,并且一直与女人聊天。看到女人眼中有迷惑,甚至还告诉她市区方向怎么走。可以确定,他在杀人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他杀人不是因为情绪的变化,他杀人是因为他是他,就这么简单。这种犯人只能带给别人绝望。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觉得他恐怖的原因。他是那个我们熟悉并且亲近的人,就连他暴露了以后都表现得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不会黑化或暴化。这是薄情的象征。我们以为和他建立了感情上的纽带,我们甚至喜爱他,可他的心里却没有爱(虽然可能是真的喜欢砂织)。有一个细节,就是住田砍掉了相泽瞳的四肢以后,还和她商量装她的袋子应该是什么样式的。包括给她讲故事,抱她看夕阳。这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会误会,这样的人的心里其实还是有感情的。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如若他的心里真的有感情的话,他又怎么会残忍地剥夺别人的人生?我们很难把他的妥协与通融说成是“爱”,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教养”。就好比你在大街上,有个人掉了一个橘子在你身旁,你弯下腰捡起来还给他,他说谢谢,你说不客气,转身的时候你甚至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这不是感情,不是人格,只是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教养。我们知道“反差萌”这个词,就是一个人看上去特别凶,但实际上他却意外地暖心。在住田这种人身上,我们应该用“反差凶”这种词,看上去他像个正常人一样有情有义,实际上内里都烂透了,一点人情都没有。这样的人,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他的发作是没有征兆的,他的存在就是可怕的。
当然,除了对凶手的恐惧,我们还对他有所惋惜。他行凶之时越是和平常的他相似,我们读者就越是能够回忆起他亲切的样子,被干掉以后也越会觉得惋惜。没办法,人就是这么一种感情动物,哪怕你知道他不值得可怜,我们还是会惋惜他曾经作为美好事物而消失的事实。而这“人性的弱点”,正是我们与住田这类人的不同之处,我们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存在。
对于住田的冷血型人格,我只有一点不太满意,就是作者并没有交代前因后果(因为我们读者也是智人啊,我们就是喜欢前因后果)。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童年时候都遭遇过不幸或者刺激。如果把那个刺激描述一下,我觉得就更好更完整了。
五、如何安排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里,推理的成分是很少的。整个案情的展示,都是通过菜深那只超自然的左眼和对于某童话作家三木的描写。加之《眼的记忆》对整个作品基调的奠定,让本书并不需要太多推理。所以这部书结构虽然复杂,但是故事却比较简单。这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写法。
首先大段的篇幅描写菜深的不如意,然后通过左眼拉她进入一个世界。然后相泽瞳的脸出现,菜深要开始第一步行动。从这开始,文章不再是单一的第一人称叙述了,他开始插入第三人称三木的戏。但是三木的这些戏,在时间线上的安排,却和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菜深线是不一样的,并且作者没有明说。
不仅没有明说,他还早早地推出了潮岐作为第一嫌疑人,让读者品评。实际上推出假嫌疑人是悬疑小说常用的手法,这个嫌疑人不会在太结尾被抛出,应该在中部或者中下部就被推出(当然在此之前,作者可能也会推出一些立马被否掉的嫌疑人,或者在之后会推出另一些嫌疑人供参考或者剧情反转。对于推出多名假嫌疑人,作者不会用同样的篇幅去处理,而是会着重处理一名。不然读者就会觉得作者在耍他),总之我认为,这种假嫌疑人的推出是有利于吊住读者胃口的。一般来讲,读者看了看剩下的书页厚度就明白,小说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就结束(当然不仅仅是小说的厚度,还有就是这个凶手出现的时机。没有什么困难就想出来的凶手通常不是真正的凶手。很多读者也是有这样的期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人不是凶手,因为小说还没有结束呢(我还真没见过凶手都确定了,案子都结束了,还没完没了磨叽了小半本儿的小说)。于是他们就会接着看下去,因为他们想要印证,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一定会有转折。人们在看戏的时候喜欢转折,同时,人们又喜欢自己的预言被证实;所以推出假嫌疑人是有好处的(当然,一定要真的有转折。你不要看读者喜欢猜中结局,如果凶手真的会被他们猜中的话,他们搞不好会骂街,因为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尤其是花了钱买正版书的人)。
虽然在叙述过程中,抛出假嫌疑人是有好处的,但是还是需要讲究一些。比如说,一方面要让读者相信,这个假嫌疑人是最有可能作案的人,另一方面还要在细节上给出很多疑点,让读者觉得事情是有转机的。就这本小说来讲,一方面,三木的叙述和潮岐的嫌疑,两条线(在真实的情况下是有时间差的)无缝接合,让人觉得是在叙述一件事情;但在别的方面却埋下很多疑点,比如菜深本“应该”看到相泽瞳的那扇窗户里什么都没有,明明说潮岐是凶手,在第三人称叙述的时候依然用三木的名字,等等。而之前关于京子小姐的伏笔,又让人把怀疑的对象转移到她的身上;最后墙壁里传出歌声,让人又把注意力拉了回来。两个时空的接合,让人明白又不明白,吸引读者去探知真相。
六、煽情戏
这本书是满煽情的,几次让我泪目。倒不是什么巨感动的桥段,硬要说来,更接近于韩剧的煽情。这也给这部暗黑基调的小说,添了些作料,让它的味道更有层次感。
第一场煽情戏是菜深被砂织带回家。两个相隔千里的人,通过一段记忆相连。走他走过的路,见他见过的人,这是表达无处发泄的爱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对方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再触碰到的时候,这种最绝望的表达爱意(不一定是爱情)的方式是令人动容的。说到这一点,我最近看魔道祖师,魏无羡死后,蓝忘机曾经酗酒并自残,书里的解释是: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因为,对于一个死去的人来讲,除了感受他所感受过的一切,已经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接近他了。这种感情是悲哀绝望的。
而对于砂织来讲,在深爱的弟弟死后,依然有一个人不远万里来悼念他,来了解他,来试图融入他的生活,这是令人欣慰的,也令人感伤,她会想起自己弟弟的美好,以及那美好已经流逝的事实。
另一场令人泪目的戏,是菜深爬得肠子满地跑的时候,从枯枝败叶中摸出和弥掉下的一字起,刺向住田眼睛的那一场。
凭着和弥的记忆,与他留下来的一字起,菜深完成了他生前的愿望,成全了他,也成全了爱他的自己。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如同跨越了时空一般,就此联系在一起。这一场戏令人动容,是因为我们心疼和弥。我们心疼他死得不明不白。同时,我们赞赏菜深的勇敢与情怀,赞赏他为了一个愿望而不远千里,忍着孤独和恐惧与恶人抗争。可是如此美好的两个人从未相见过,这不令人可惜吗?而最后刺杀的一场戏,是真正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的一场戏。那一刻,不仅仅是菜深在追逐和弥,更是两个人在合作、在沟通。这种虚幻的互动,是令人感动的。
最后就是,菜深向砂织承认自己与和弥关系的那个片段。虽然很短,但是足够令人叹息。承认一件早就想承认却不能承认的事情,是感人的,尤其在风雨过后。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的内心都可以宁静了,更能直视被承认的事实背后,是谁在付出。不过我觉得这个片段要是能再展开一点就好了。我希望能看看砂织在知道一切以后的反应。
七、最后
一本不到十三万字的小说,居然有三百多页厚,简直丧心病狂。而且那纸还真是厚重无比,翻开来压都压不住,要不要这么拼啊?我看有人说封面难看,是真的难看啊。不仅难看,还土气。仿佛盗版书摊上卖的青春小说的一样。
可能因为翻译是台湾人的缘故吧,总觉得一些用词非常违和。
最后,就是我的一点私心。我还是希望菜深能告诉砂织她的弟弟是怎么死的。虽然很残酷,但是我希望人们可以记住,和弥是因为救人而死。
还有就是我觉得作者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菜深会搭乘住田的车。这一点很奇怪,她是如何找到他的呢?
八、素材
·不管什么事物都有过去,我在这家店里重新认识到这一点。整个店内没有过去的,大概就只有我一个人了吧。P110
·林子里树叶落尽的树木宛如枯骨。P166
·过往逐渐流逝,死去,消失无踪。如同道路或铁道渐渐从镇上消失,人们也逐渐凋零,然后成为一个和以往有些许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但砂织的时间却仿佛停了下来,脑中不断萦绕着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人们。P206
·他假装没听见。
·地上所有生物都闪耀着光芒的夏天。P233
·我想或许,只是这样走着、看着、感受着风的吹拂,就是和弥与世界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吧。P233
·“不是有句话说‘时间是最好的名医’吗?”
“名医可能刚好休诊吧……”
·这样的功力,是在用心对待多少人之后才能拥有的啊。P237
·严寒仿佛封住一切的生命,完全不见任何活的生物,所有树木仿佛都由石头雕刻而成。P258
·这个仿佛某个生物喉咙般的细长空间。P282
·那一天,天空飘着薄云,太阳透过云层撒下光芒。我站在林立的墓碑间,向和弥致上最深的谢意。P326
·我终于了解,大家都在这个城镇中,望着逝者的身影。P327
·她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了非常短暂的时间,遭遇了许多的困难,每每因此痛苦不已。她的内心有多难受,我完全明白。P335
九、评分
四星九分。质量上乘,整体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