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很好奇冷知识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因为她,你妈逼你脱秋裤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爻言

作者:言守一

为啥要和大家说这个话题?

因为昨天是:

这个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意义的节日,牵扯着的就是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天气预报。

大家内心的潜台词应该和守一雷同,同被天气预报坑过···

不过再不准确,我们还是能够获知天气信息,那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我们都是咋「预测」天气的?

                                                                                   气象谚语

老祖宗:别以为我们总靠猜

科技的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来判断天气的。

长期的农业生产让人们逐渐感知到四季更替,春夏秋冬,之后便根据一年中太阳运行轨迹的特点,分出了二十四节气。

                                                                     现在的节气口诀经过了后人的总结

此外,设立自秦汉时期的官职--钦天监,就是古代的气象局局长,主要负责看云识天,推算节气。而气象观测站就是占星台。

之后在东汉,张衡发明了风向仪,这也是最早的简易测风仪器-相风铜鸟。这只青铜小鸟立于五丈(大约17米)高的长杆上,可以迎风转动,以此判断风力和风向。

                                                                                       大概长这样

观测手段的原始和简单必然是得不到靠谱的推测的。那现在呢?我们的天气预报咋还是被我们吐槽不准确?

其实,不仅是因为天气信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加重了对预报准确度的预期,还因为天气本身的瞬息万变,为准确预报带来了难度。

天气预报:我也很绝望啊

首先我们先简单区别一下天气和气象的不同。

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比如风云雨雪、打雷闪电等。

天气则是指离地表最近的那片大气层,在一定时间内的具体状态。不同的气团,当地不同的地形等众多因素也会对天气造成影响,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太多了(同样不能准确预报的还有地质灾害)。

因此天气预报对象,可能就是某坨会到处溜达的雨层云,并且我们要像前女友一样猜测会去哪里?去做啥?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云了?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必然需要科技的力量。

看看明天会下雨么

简单来说,天气预报就是数据从采集到运用的过程。数据越多,精度也就越高,因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值预报,为最常用的预报方式。

天气信息的采集

为了采集到海量的大气物理特征的信息,我们通常使用「卫星+雷达」的组合。

众多雷达和卫星用来收集信息和数据的快速传输。

                                               我国2016年年底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做到“指哪拍哪”

                                                                                     卫星云图

加上地面的气象观测站,与雷达、卫星共同形成监测网,用收集到的卫星云图直观地监测大气运动。所得到的数值可用于研究大气运动规律,用于未来的天气预报,甚至是暴雨气象的预警。

此外,高空气象观测也是收集近地面气象的一种手段。

在一个特制的测风气球(可升至30km)下挂一个无线气象探空仪,在气球升空的过程中,仪器中的感应元件就能感应出高空的空气的温度、气压以及湿度等,再通过内部的无线电发射机将信息传输给地面气象台。

大数据加入信息处理

繁杂的气象数据处理让大数据有了用武之地,精确到分钟的数值也能够绘就更加精细的气象预测图。

基于大数据处理可以建立一个“模式系统”。简单来说,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可以做天气运算的计算机,输入实况数据,就能得出未来的天气预测。

在我国的某些省份,已经做到了每分钟就能自动更新数据,公众甚至只需要发一个定位,就能接收到所在位置的天气信息

天气信息的多样展现

如今气象信息的播报也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介,不过除了墨西哥,他们可以因为不关心天气而守着电视···

                                                                            他们家的天气预报员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报,天气类APP也加入其中。这些应用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概率预测,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包括穿衣建议。

VR必然也会参与其中。比如Accuweather VR团队结合天气APP,让VR眼镜不仅可以接收天气信息,还能以360度全景视频模式观察气象。

此外,气象数据信息也开始在网站上开放共享,便于人们获得更专业更详细的天气信息,甚至是历史气候:

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各类自动观测站数量多达60000多个,2000多个地面站,500多个雷达站,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扫描观察着老天爷的变化。

虽有众多科技设备监测,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其实已经大于80%,误报还是无可避免。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我们也没少领略,无奈总是“人算不如天算”。

所以,在这个”世界气象日“,咱们还是先为所有和天气杠上的气象工作者们献上一句:

你们辛苦啦~~

天气才是那个磨人的小妖精昂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们每天都会分享互联网科技圈的趣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