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本”与“收益”的思考

2016-03-02  本文已影响60人  马骏Martin

最近读李笑来先生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和《重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受到很大启发,决定把之前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慢慢整理成文字,这是第一篇,关于“成本”与“收益”。

度假区购置房产

之前有一些朋友对在度假区买房产感兴趣,自己认识的一些长辈也有在海南购置房产的,我一直对这种行为不理解,跟其中几位聊过,他们也表示这个决定确实有弊端,我个人从成本的收益的角度分析如下:

收益:
1、自己在度假区有房产,今后来度假很方便,不需要再花钱住酒店,想住多久住多久;
2、未来房产有可能升值,是一个投资渠道。

成本:
1、房产的内部设计装修费用、物业费、维护费用;
2、作为度假房产产生的时间成本和体验成本:每个人每年用于度假的时间有限,世界这么大,美好的地方那么多,即使一个地方一生只去一次,也不见得有生之年能看遍这世界,而一个人在某个度假区购置房产后,每到度假时就想到:“我的房子一年都没有去住过,是不是要去住一下啊?”然后就被绑在那里了,消耗了时间成本,同时只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失去了体验度假区各个顶级酒店的机会;
3、作为投资房产产生的时间成本和风险:相对于在自己日常所在城市投资房产,这种度假区的房产,价格起伏通常无法随时监控,而且价格变化趋势可预测性差,当要出售时往返多次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也较高。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似乎度假区房产完全不应该买,但是我最近开始反思以上分析中的错误,关键在于我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评价“时间成本”和“体验成本”,我认为要去更多的地方多看看世界,要体验更多的美景和美食,但这并不是每个人想要的,也许有的人就是爱上了这个地方,想要每年都来住一段时间,而且想要有归属感。另外对于不同酒店的体验需求也是很私人的东西。

但是有一个分析应该是没有错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度假需求”和“投资需求”应该划分明确,不应混淆。

办健身卡

李笑来先生曾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他在新东方教书期间,体检发现自己中度脂肪肝,由此开始办健身卡健身,并请了一位健身教练,几个月后效果明显。受他影响,新东方的另外十几位老师都在同一个健身房办了健身卡。但是他观察发现,第二年继续办卡的只有少数人,而整个过程中请健身教练的只有他一个人,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他的这些同事们作为教师,居然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值钱”。

北京和成都优质健身房的年费在3000元6000元之间,健身教练的课时费在100元600元之间,通常200元课时费标准就能找得到靠谱的健身教练了,根据个人经验,8周时间能学习到的东西足够满足普通人健身的需求了,大约20次课。也就是投入健身的预算首年10000元以内,次年3000元~6000元。

办健身卡的收益:体型的改善,身姿更挺拔;
请健身教练的收益:收获正确的健身知识避免受伤,均衡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避免锻炼成“畸形”,督促自己定期到健身房“报到”,提高健身效率。
成本:除去金钱成本外,主要是时间成本。

从趋势上来看,社会越来越看重“颜值”,像我有一段时间就对控制不了自己体重的人略带偏见,大部分人也清楚保持匀称体型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人觉得办健身卡“不划算”的主要原因是“没法坚持去”,而请健身教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醒自己,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很多人没想到或者不认可的,就是一个好的健身教练起的作用很可能自己健身一辈子都做不到,比如正确的锻炼方法,还有每组锻炼最后时喊的那几声“好,还有三个,还有两个,最后一个,加油,加油!还可以再来两个!”自己以为力竭和真正力竭其实是有区别的,好的教练可以榨取学员的潜力,让单位时间锻炼效果达到最好,而时间就是金钱。

个人关注的两个学习类APP:“一对一学习”-果壳网的”在行“ ,”干货知识“:罗辑思维的”得到“

果壳网的”在行“是专家一对一交流学习型平台,可以付费与各领域专家进行一对一线下面谈,目前费用通常在200~600元/小时,仅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目前这个价位应该说相当超值,线下见面的时间成本其实很高,从我个人的角度,如果要收费给人做线下的面对面教授经验,几百元的费用我是不会做的,我考虑这个平台吸引”专家“的一个原因是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找到未来的合作者或者工作团队伙伴,而对特定人群吸引更大,但是对某些有明确需求的人来说这种服务远超收费的价值,而对另外一些没有需求的人来说,这种服务没有价值。

罗辑思维的”得到“是”干货知识“分享平台,我自己也会在里面购买少数一些人的知识分享音频,但是个人感觉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没有”在行“清晰,毕竟知识太”干“了不好消化,而且其中很多分享的知识不通过这个渠道也可以获得。

断舍离

从前年开始慢慢关注”断舍离“的生活理念,今年开始践行。其实”断舍离“理念的诞生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有必然的原因。

今年初开始国内各大城市房价又开始新一轮上涨,北京城区房价均价直逼6W,我想到家里储藏家的杂物,有很多是家里长辈好心送的各种生活用品,在储物间放置7~8年都没有拆封,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拆开使用。家中储物间里至少有60%是这些东西。而”家里的储物间多大都不够用“这句话适用于大多数家庭,我们传统的习惯是不用但又没坏的东西都放入家中储物间,因为”没坏的东西不可以扔“,但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打个比方,按照北京城区6W元/㎡房价来计算,如果家里有5㎡用于摆放”已经超过2年没用但是没有坏“的物品,那相当于有价值30万元的空间用于囤放自己几乎永远不可能再使用的”废物“。我相信住在大城市的人面临的居住困惑更多是”房屋太小,太拥挤“,而粗略了解过室内空间设计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居住空间适当留白能给居住者精神带来多大的愉悦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