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工钱顶账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杨游记

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分配到本乡中学,教初一年级两个班语文,班主任。

母亲跟父亲商量,要给我盖房。我说不用,母亲急了:“别看你是正式工,要是没房子,你照样说不上媳妇。”

那时,家里一无所有。哥哥已成家,分家另过。一大家子人,挤在三间房子里。

父亲说:“家里没钱,使啥盖房呀?”

“没钱也得盖!我去想办法!”母亲咬着牙说。

我补发的半年工资,买了瓦。下着小雨的那一整天,我和父亲都上班去了,母亲一直在北场子李家开的砖瓦厂里,冒着雨一块一块挑着小瓦。那是李家夫妻俩开的砖瓦厂,一个小砖窑,用木柴烧青砖和青瓦,由于火候不均匀,烧出来的砖和瓦质量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母亲就一块一块过手,用了一整天,愣是挑出来盖四间房子的小瓦。

我和父亲下班后,母亲才疲惫地回来:“我把瓦挑好了,你俩去推回来吧!”我和父亲一人一个小推车,把那些瓦一车一车推回来了。

又过了半年多,攒了一些钱,又借一些,正月初十,去营盘砖厂买了红砖,雇尚师傅的车拉回来了。

砖、瓦都有了,还缺木料。母亲就回娘家,跟大姨夫商量。大姨夫是瓦工,老手艺人,不但手艺好,而且一辈子勤快,只要有时间,就在房前屋后、河边地头栽树。几乎多半条街那么长的河道两边,大片的高高的杨树,大叶杨,都是大姨夫亲手栽种的。听说要给我盖房,缺木料,大姨夫二话没说,带着母亲和我就去河边:“挑吧,这些树,想放哪棵就放哪棵。”

放倒了一大片树,足足装了一大马车,拉回来了。不但檩子够了,椽子也就有了一大部分,又买了一些椽子,木料就够了。

等盖房的木料干透了,材料凑齐了,就准备开工。没钱雇瓦工,大姨夫说:“瓦工活我和海军、海泉包了,工钱先赊着,不急。”作为老瓦工的大姨夫,把自己的大儿子、三儿子都培养成了瓦工,三里五村,谁家修房盖屋,都找大姨夫爷仨。

就这样,大姨夫带着两个表哥,足足忙活了三个月,新房盖好了。那时农村盖房,都用小瓦。那种小瓦,结实耐用,就是费工时,更考验瓦工的手艺。大姨夫瓦前坡,两个表哥瓦后坡。瓦瓦好了,从下面看,大姨夫瓦的前坡溜平儿!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两个表哥瓦的后坡,已经倒过两回垄了,而大姨夫瓦的前坡,至今没倒过垄,依然溜平,一点儿也不漏雨。大姨夫不但瓦瓦好,砌墙、盘炕、垒锅台、搭烟囱,样样手艺都好,他砌的墙笔管条直,盘的炕、垒的锅台、搭的烟囱最好烧,从不倒烟。尤其是盘炕,抹的炕面薄厚合适,还有合适的坡度,躺上去睡觉舒服,炕烧热了能热到天亮。这样好的手艺,如今在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了。

房子盖好了,还缺砖垒院墙。正好张沟的砖厂低价处理一批烧过火的红砖,虽然盖房不能用,垒院墙没问题。问题是,必须现金,不能赊账。

大姨夫知道了,就亲自去找砖厂的负责人:“先让他们把砖拉走,用我的工钱顶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