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2018-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极品酱油

黄仁宇

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想到自己一看到超过300页的书,就觉得好长,有点没有耐心看下去的冲动,这应该就是我目前还一事无成的理由吧。太过浮躁,静不下心来。)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

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上早朝这么讲究。)

冲龄之际(幼小的年龄)

其中所谈的问题又总是使用儒家的传统观念和语言来加以表达,很不容易弄清其中问题的主次和它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还夹杂了极多的专门名词和人名地名。(所以传统为必是好的,为什么不废?)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每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会牺牲自己个人得失吧)

以张居正的精明练达,竟忽视了这样基本而简单的事实(或许不是忽视,而是不愿改变)

这足以证明我们所称为制度,往往只是一个理想。比如说,官方所用度量衡和民间所用的就有大小的不同。又比如,很多县份的耕地几个世纪都没有作过系统的丈量,其间有的增加,有的减少,甚至该地区的地形都有了改变,过去所定税粮数额,可能已与现在实际情形大相径庭。至于土地的所有权,经过几易其手的典押,有时也难以认清谁是真正的地主。(和公司治理一样,出一项新制度,领导觉得各种好,但执行起来就步履维艰。)

王锡爵(因为夺情事件,跑到张居正家大闹的人,正直肯定是有的)

这些官员之间关系复杂,各有他们的后台老板以及提拔的后进。( 文官系统延续千年,造就了当今的人情关系。)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人们普遍相信,如果一个精于巫术的人每过七天给这个偶像插上一根针,偶像所摹拟的人就会病入骨髓,百药罔效。(顺势巫术)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其他几家有代表性的案件广事宣传,以使借富欺贫者知所戒惧,而不是对类似的案件一一追究,那么,他也许会在一种外张内弛的气氛中取得成功。( 太过耿直的人不懂变通)

徐阶(他是一个政客,有着其令人佩服的一面,也有其阴暗面。绝对的干净,是不存在的)

只说他以个人的力量,只凭以不怕死的诤谏得来的声名作为资本,而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转动,也就无怪乎不能避免“志大才疏”的评语了。(个人力量再强大,也无法感动整个国家机器。个人再重要,也无法变更组织。就像在公司里,一个人不管多重要,只要侵犯了组织利益,众叛亲离,无论他多么正确,他都不可能有所成。)

(看了大家的评论,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站在后人的角度去评说这个事件的对错本身就是不合适。海瑞重视道德伦理,轻视私人财产,是他在自我的文化精英主义之下做出的抉择。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行为是失当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当时,在他的语境中,他看不到经济的未来,他只能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纠纷。我们读史,是为以史鉴今,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当时人的失误。在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人的局限性,没有人可以超越历史而存在。在今天,我们看到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错误的,可能在若干年以后,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行为,也是错误的。我们能做的,是在历史事件中,找出事物的内外规律,看看哪些可以为今天所学习借鉴,哪些失误可以避免。单纯的谈论古人的对错得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海瑞在判决疑案时所持的“与其屈兄,宁屈其弟”等等标准,也显示了他轻视私人财产的绝对性,而坚持维系伦理纲常的前提。

当事情复杂到个人难以解决时,粗暴的一刀切,简单明白。

刑事案件需要作出断然处置,不论案情多么复杂,判决必须毫不含糊,否则地方官就将被视为无能。于是他们有时只能依靠情理上的推断来代替证据的不足,草菅人命的情形也不乏其例。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算是矫枉过正吧)

虽然戚继光说过鸟铳由日本传来,但在记录上却看不到倭寇曾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他们偶尔使用的火炮,看来也是在中国缴获的战利品。(我们并没有使用自己的长处,不屑于用的却被人用来攻击自己。)

万历皇帝原谅了李成梁而把戚继光革职。(为什么?张居正的关系??)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和张居正关系密切,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他们的共通之处。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做实事。缺点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只有身居高位,拥有权力,张居正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改造这个体制,只有顺应潮流,依附于这个体制,戚继光才有实现抱负的可能。)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贪官可以为害至小,一个清官却可以危害至大。(清官治下难昌盛???)

大学出版社则认为这书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又缺乏分析与解剖,实在是不伦不类(同感

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这不是说整个一个世纪所有的人物,毫无贤愚得失,只是他们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单纯看书名,我以为是一本断代史,但是通篇下来,史的痕迹微乎其微,更像是几个人的剪影集合而成的集子。 整本书在观看之时,就隐隐觉得似乎在作者眼里,明朝的道德至上一无是处,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个人看来,既然它从存在二百年,那就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 后期随着时代发展,文官集团虽不适应新的环境,致使明朝灭亡。但并不能代表明朝的文官集团所奉行的道德至上选择就乏善可陈。 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单纯讲道德似乎也有失偏颇。 作者已近现代的西方思想来看待当时之明朝,本身就没有可对比性,而且将这样西化的思想加之于传统的儒家,也不甚合理。 总之,通篇下来,能感受到作者在西方思想下对明朝的批判,到这种批判究竟有多少合理性,有待考证。甚至书名的万历十五年,我也并未看出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多重要,作者在批判之余想告诉我们什么。 以上只为个人浅见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