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话术-法官问话的“误导策略”
从前有一位99岁的长者作寿,同村人均来祝贺。村里有一位爱逞口舌之快的游手好闲之徒,经常东家一言、西家一语的胡说八道,以致村里人都讨厌他。这次见老者作寿,他又想去混顿饭吃。
所有的来宾还未入席前,这人便对老者鞠躬作揖道:“祝您老人家长命百岁,希望我明年能祝贺您百岁大寿。”
老者马上说:“好啊!我看你的身体没什么大碍,明年一定能来为我祝寿。”
这时,所有来宾一齐哄堂大笑起来,弄得这位平时油嘴滑舌的家伙狼狈不堪,饭也没吃就灰头土脸地跑了。
这位老者所运用的语言策略,正是抓住对方语意的模糊性,让对方不知不觉掉进自己无意中设置的陷阱里去。此外,有些问题太尖锐,你回答时就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和自尊心,不能随口就说。
最好的方法是答非所问,先诱导对方犯下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你的女友问你:“我长得漂不漂亮?”
你该如何回答呢?
如果你是不喜欢随便恭维人的人,而你的女友又非漂亮之人,你不妨考虑一下再说:“要是你的鼻子再挺一点,眉毛淡一点,嘴唇性感一点,就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这样的回答必然会让女友啧啧称是。
就这样,你靠着语言技巧,既点明了女友的不足之处,又没有使她生气,实在是一举两得。
实验证明,所有的人在回答问题时,都受到对方发问角度和方式不同程度的影响。聪明的发问者总是预先埋下伏笔,让对方不知不觉中失误陷入语言的陷阱。
法庭上的审讯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法官往往会这样问嫌疑犯:“你是否已经停止殴打被害人了?”
如果回答“是”,则表示你曾经殴打过受害者,如果你回答“没有”就表明你还在对被害人进行人身伤害。
事实上你或许根本没有伤害别人,但法官的提问中不知不觉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曾经殴打过受害者”。
这种说话技巧就是典型的诱导策略。
一名餐厅经理发现服务员询问顾客“是否要吃鸡蛋”的效果不太明显,于是他要求服务员换个方式征询顾客的意愿。
最后,服务员改成问顾客:“先生,您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大多数顾客都会择一而答,这样一来,鸡蛋的销量大增。
又譬如有位朋友在你家作客,你不知道他是否要留下来吃饭,想明白地问一声又怕为难朋友,此时不妨问:
“今天想吃什么?是中菜还是西餐?”
用这种策略发问时,要注意对方的年龄和身份以及文化修养与性格特征,有人为人热情爽快,有人性格内向,有的马马虎虎,有的谨慎小心。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必然相异,如果没有考虑这些条件而随便发问,便会有意外的状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