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废柴·美文集孔子文化学院

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非常规解读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3人  一介书生1979

                          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非常规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在《论语》里面,即使不是最著名的篇章,也是最著名的篇章之一,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就是明证。

       通常认为,孔夫子最欣赏的是曾点,因为在文中夫子曾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夫子说:“我是和曾皙的想法一样呀!”朱熹一生用功最多的《四书章句集注》就采取的这种观点。在赞扬曾点的同时,免不了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有一点批评,尤其是对子路,“夫子哂之”,本来是微微一笑,但是后世多理解为嘲笑。

        但是,朱子晚年还是后悔了,“易箦之前,悔不改浴沂一章,留为后学病根”。本来夫子只是微微一笑,并无嘲笑的意思在内,也并未因赞成曾点而贬低前三个学生。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第272页,安徽教教育出版社)在他看来,子路的理想是“国家稳定”,冉有的理想是“物质富足”,公西华的理想是“社会文明”,曾点的理想是“个人幸福”。没有国家稳定就不能发展生产,衣食无忧才能讲究礼仪,后一种理想的实现均以前一种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是前一种理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种理想则是前三种政治理想的综合和发展,只不过曾皙描述得比较含蓄而已。李泽厚在他的著作中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四顺序论”,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个人的志向顺序虽然不完全一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或许是受了本章的启发也未可知。

        和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联系起来,共和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时期,国家所处的环境可以说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有抗美援朝,有自卫反击战,有三年自然灾害。所以第一二代领导人都是军旅生涯出身,他们要实现的是国家稳定,这一点象子路;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都是理工科出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他们的长处,这有一点象冉有;现阶段的习主席是法学博士,李总理是经济学博士,都是文科科班出身,建设“和谐社会”和公西华的理想“社会文明”可以说是暗合;在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之后,“个人幸福”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吧!

        想起和本章有关的两个故事。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人意译为“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去洗澡。洗澡罢,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真是翻译的神来之笔,堪称“信、雅、达”。(张中行《负暄续话》)第二个故事则纯属笑话,《善谑录》记载,曾有人于国学中听博士论难说:“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借此问道:“达者七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土回答说:“经传上没有这种记载。”对道:“先生读书,难道不知孔子弟子已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诧异:“据何文以知之?”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博士无以应对。这个笑话通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广为流传,虽属穿凿附会,亦颇可解颐。

        想一想,孔老夫子在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还有学生在弹琴伴奏,比起现在刻板的老师不知强多少倍,不禁心向往之。读《论语》也能遇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儒学本是生活的学问,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正襟危坐,面目可憎也。

                                                  2013年4月5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