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 写作

2020-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味淡

我和写作的故事

从初中就写日记,断断续续到现在。爱看书,看完以后就有些感悟,想写出来。生活里边点点滴滴进入心里,时间长了,这些东西就在心里发酵,觉得不写出来就难受。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一浇心中块垒”的感觉吧。

一方面是喜欢写作,觉得自己的兴趣点在这里;但是,另一方面,觉得这是个兴趣,单纯靠写作挣不了钱。所以矛盾点就在这里,喜欢的谋不了生。

偶然了解到写拆书稿这类工作,觉得这个挺好啊。一方面可以看书,另一方面可以有个副业收入,如果做的好得话,还可以走上专业写作。多好呀,爱看书的兴趣和谋生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在有书看到这个课程后就报了,那希望呢可以走上这条路,发挥所长来谋生。而不是人云亦云觉得写作只能当兴趣,养活不了人。

这段时间有个感悟,分享一下,就是:

当你拿起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低谷也没那么可怕;

当你拿起笔的时候,你会发现,前路隐约闪烁灯火。

10.27

读了这篇拆书稿,我学会了拆书稿框架

我学会了框架结构:

首先,是生活场景导入,把读者关注点吸引过来,设疑留悬念。

其次,是作者及书的简介,告诉读者值得读及原因。

然后,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精华内容。”

接着,

1.解开包袱,提出问题,回答怎么做?大的方向,自律。

2.概述,四个原则。“自律有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在这中间运用举例子方法说明。

3.过渡,切换到怎么做到这些,层层递进。说到容易做到难。自律的动力,爱。“派克就给我们介绍了自律的源动力。它来自你、我乃至每个人的内心,那就是:爱。”

4.再递进,怎么做到自律和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懒惰

最后,总结全文,莫怨天,正视问题,面对苦难。正视在于自律,自律动力是爱,不要懒。

然后为后面的内容铺垫。

学习心得:

拆书稿是书的内容和人之间的桥梁,怎么解决人的问题是导入、正文和应用的点。

需要吸引人愿意看、看得懂,需要提醒人应用到自己生活里。首先自己要思路清晰,然后讲给他人也能看得情晰。

有分段、有故事。等等

10.28

如何阅读一本书35 /33

轻断食56 /20

男人火星44 /27

身体语言42/25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圣经。最近每天早上会看一部分。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高考后逛旧书摊的时候。街上旧书摊,地上铺一层东西,然后各种旧书就地一摆。很厚的一本书,皮都没有了,里面有的部分还折了,好像还有部分发霉了。自己也不知道真是怎样一本书,就觉得这么厚一本书才几块钱,就买回去了。

因为在等通知书,或者说高考完了不打算上学了,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就没事给自己找事,把里面一卷书的家谱在纸上画下来。只记得说谁生谁,没有意思读起来。其它的部分比方说福音书里边觉得很奇怪,也没认真看。

再一次接触是大学毕业后了。一个人在北京,住在地下室里,迷茫得一塌糊涂。一天晚上,百无聊赖走进一个地下活动室,书架上摆着这本书,但是我并不知道这本书就是我以前看的那本。我让旁边的帮我读一段,当时翻到传道书吧,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心里觉得真是这样。

再后来有人邀请去参加这方面的聚会,听别人讲圣经。慢慢地越来越熟悉,装口袋里,在地铁上看,没事拿出来看看。就这样读完一本书,到后来下载到手机上看,看英语版的。

到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热切地读,还是每天读一点。为什么么喜欢这本书呢?这本书陪伴我十几年,高兴时候读,低谷时候读,顺利时候读,不顺时候读,听别人讲,自己看,系统看专题看等等,现在觉得缺少精读研读。

一开始看,是为了解决疑问,就是觉得人生很没意思,有没有终极存在,有的话是怎样的一位,是不是真的,跟我什么关系。另外,还有就是当时可能有,自己以为比较严重的强迫症,这个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吧。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噢,原来我本身就是不完美,不用遮掩,而是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原来就是这样,而不是圣人。原来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而盼望不在此地。还有好多,和以前的价值观不一样的地方,以前我什么都不相信,觉得什么都需要被质疑。还有很多新鲜的观点,施比受更有福,给别人自己会更有等等类似的。

我想这本书还会读下去,觉得读不完。以前看过的东西,有时候再看时,又以一种陌生的样子呈现出来,或者说每次学到的可能不一样。或者以一种方式临到你此刻经历的情境中。所以我有一种感觉,有时候不是你找到书,而是是找到了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