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699块钱之后,黄有璨和他的三节课,究竟教会了我什么?
我的职场“前科”
2009年的时候,我终于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百年母校顺利毕业。大学主修机械设计的我,顺理成章的就去了制造类企业——一家在当时甚嚣尘上的上海造船国企。就这样在那里我做了7年的船舶设计狮之后,我终于把持不住,“出轨”了:做了我心心念念想要做的文案策划,从此步入运营。
我和大神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但即便是一个已经工作了七年的职场老鸟,我依然对文案策划这条路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模糊的,是去广告行业,还是做自媒体,又或者还是有别的?我将近有半年多的时间,被这个问题折磨的体无完肤。
最后,做了一个不是决定的决定:还是做新媒体运营吧。于是便顺藤摸瓜,想要弄明白运营到底是个什么鬼。作为运营大神的黄有璨老师就这样闯入了我的职场世界,而他的《运营之光》简直成了我的床头书,说实话那真是饥渴难耐的读书体验。所以我就是这样有了与大神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久旱逢甘霖的畅快。
从这本书知道了三节课,也正在学习三节课的运营课程,需求旺盛的我,在这期间可谓如饥似渴,欲罢不能的在学习。那么关于运营,黄有璨和他的三节课,究竟教会了我什么呢?
运营到底是个什么鬼
首先,请允许我认真的模仿一下黄老师的经典运营定义。
运营,就是通过一系列穿针引线式的行为和资源投入,让一件事儿能够持续良性运转。
我自己对这个概念是这么理解的,可以分为两种状态去理解。
1.运营是静态的
在互联网公司,或者说在这个互联网+的商业社会中,运营的关注点永远是“用户的拉新、留存,转化”和“用户的维系”。这是我们作为运营必须去负责和专精的事情。这就是运营静态面的体会,你必须紧盯着这两将事情,去做运营策略,去实施计划,甚至遇到与产品、市场、研发在部门协同时,都是以他们为绝对核心去探讨问题。
2.运营是动态的
2017年之前的APP应该是非常火爆的,APP运营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有佼佼者几乎是同行业的几倍薪酬,如今APP应该讲已经过了大行其道的日子,APP运营者也是前途未卜。
我说这个例子,是想从动态的观点去阐述运营的概念,它必须时刻关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和出口,但这些入口和出口又是随着行业发展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如果只是穷守着某一种入口,死磕到底,那终极不能算是得了运营的精髓。只有把握住了这些流量入口和出口,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串联起活动、文案、社群、数据、渠道等多个模块的内容。
运营到底都在搞什么飞机?
既然知道了运营的定义,那么真正的运营人又在干什么呢?这个定义几乎把很多运营人逼疯了,写文案的说自己是在搞运营,搞活动也说自己在搞运营,挖渠道的也说自己在搞运营,甚至是客服MM都在说自己是搞运营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就这么没谱吗?
于是也就有了另外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运营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么这事儿就说不清楚吗?
黄有璨老师和他的三节课中讲到运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微观运营
这就包括了我们上面罗列出的各种被称为运营的具体手段,文案,活动,编辑,客服等等,因为产品形态的不同,用户的不同,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岗位。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陷入在岗位工作中,并不能探寻到运营的更高一级内容。
2.宏观运营
这就完全有别于微观运营了,它已经有了更高的视角,凌驾于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之上,具有了整体观念。各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各种资源调配与使用,各种渠道的协同作战,而且是针对于产品和用户特点与属性,可以打出一整套的组合拳,让运营的后台数据有全方位的提升。这就是宏观运营做的事情。
到这一层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能够融会贯通,基本上可以玩转绝大多数产品和领域了。事实上处在这个层级的运营人并不多,他们严格意义上已经可以算是个运营专家了。
3.运营是一种艺术
如果第二种都很很难达成的话,第三种的感受基本就不可能了。但事实当你我真正意识到我们是在产品和用户之间构建了一种美好。黄老师也曾尽在它书中举过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让人为之振奋。这可能也就是他提出的运营信仰:“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我对运营的这三重层次的理解
曾经有个对我影响极深的人,在自己的营销方法论中,提出过三重境界,与黄有璨老师提出的运营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也愿意融合他们的想法,来理解运营。
1.what
具体外显的各种数据,活动,文字,内容等,都属于“what”范畴,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感受,是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和外显。这其实与微观运营是非常吻合的,它是运营真实存在的感受方式。
2.How
如果你知道了那么多“what”内容之后,如何能够发挥出这些具体手段和方式的真正力量呢?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零散,甚至杂乱无章的是事情,将他们串联起来,有了立体的感受,有了逻辑的严谨,这就是宏观运营做的事情,他们突破的“how”的理解。
3.why
总有一些道理,一些话,是你一听就非常认同的,就深有感触的。你相信的东西,也在被你的用户相信,那个时候的你是幸福和快乐的。这种why是直指人心的一些东西,你真心想要从需求去为用户做些事情,建立那方小天地,让用户能有或温暖,或幸福,或满足的感觉,这就是运营的最高境界,它是闪耀在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人性光芒和温暖,是商业社会中表达至情至性的一种渠道。
然而大多时候,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what开始,最后真正接触why的,这中间一定有时间的积累,他是用户信任度的建立,是对产品本身深度认可的必由之路。但是倘若作为运营从一开始就怀着why去考虑这件事情,你就一定不会把这件事情做的太差,你会想要用户更好的体验产品,感受产品的核心价值,而用尽所有,拼尽全力。而等到用户发自肺腑的反馈,不断袭来之时,你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所有事情,是多么令自己欣慰。这也许就是我自己突然间有了“运营信仰”的概念。
做好运营的几个思维方法
思路决定套路,套路决定出路。倘若不能很好的基础,就猛地上很多具体手段,无异于将万丈高楼建于软泥滩涂之上,必然不能长久。为此黄大神也推荐了几个非常实用,高效,可以从始至终贯穿使用到的的思维和意识。
你值得掌握的四大运营思维
1.流程化思维
运营狗身上常见的情况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的产品都不一样,资源不一样,如何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呢。
比如你要做好一个线下推广活动,那么你不一上来就拍脑袋说应该请这个嘉宾,在那个地方举办,应该是首先草拟出整个活动的流程:活动宣传,用户报名,活动预热,活动进行,活动结束与复盘。
确定好举办活动的整个流程之后,再对每个流程环节填入具体的应对方法,比如说“活动宣传”中的宣传渠道找谁,活动宣传文案怎么写,这个时候你就能对活动有全局把握,而不至于陷入细枝末节,理不出头绪来。
2.精细化思维
无论每个人有多宏观的运营策略,但在实现时我们还是不得不把这些策略进一步分解,可是分解到什么程度呢?这每个人就有了不同的答案,有人分了一级,有了分了5级。分解到具体多少级,不是真实的目的,而是说你分解后的具体措施和行为可以支撑策略实施。
那么究竟该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也看了黄老师的书和课程,他也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那我想说,一个策略要一直分解每个小步骤你都可以把控和执行。怎么具体理解呢,我也举个栗子。比如说老班让你写一次活动的文案稿,让别人报名。我做一个脑图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只是做了每一级的某一个分解,大体的思路就是这样,就是你一定让自己的这件事情,分解到完全可靠。就是写完这个任务分解之后,你就可以直接执行那种。这是运营的同行们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一个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任务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3.杠杆化思维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通过一个支点去撬动更大的资源和能量,让事情出现放大效应。比如我们找策划了一个关于运营方法论分享的活动,但是这个活动最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害怕没人来,那么我们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来让这个活动盘活。你刚好与黄老师的关系还不错,所以在你软磨硬泡下,黄老师终于答应了你参加你们举办等活动,而你就可以借此想更多行业大神发出邀请,在这样的强力背书下,你又邀请了好几位非常有分量的分享嘉宾,于是你又可以借此在各大活动发布平台和渠道中,提升活动价值,营造名额稀缺的市场氛围,形成更大更具有焦点性的活动效应。这就是杠杆化思维的应用。
4.生态化思维
什么叫生态化思维呢,就是你能够营造出一个生态,理清和处理好这个生态中各个角色价值关系,让你成为这背后的总导演。比如说你们公司的产品用户,在你得知用户画像后,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又都具有什么不同的属性,针对于此在运营时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用什么方法。这样你就可以全面了解用户的情况,让他们在你营造的生态中,得到快乐与帮助。
这个思维,又被黄老师称为做局,这个不是下套,挖坑的意思,而是有意识的将用户与产品兼关系做成一个立体的价值体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展开运营策略。
我对这四种运营思维的看法
毫无疑问,这十四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的思维方法,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以用某一种思维工具,还要学会它的综合运用。
以某一个微博的运营为例,你的要建立的生态价值体系是怎样的,你的用户被你分成哪几类,每一类都有哪些公共属性,针对这些不同的价值关系,你在具体搭建和维护时,该采取什么运营策略。选定好运营策略之后,利用精细化思维将其分解到可被掌控和执行为止,而恰好需要有一些资源你不太容易争取到,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杠杆化思维去考虑撬动这些资源。
一句话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营对产品的理解
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关键属性:用户参与价值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做《需求》的书,印象也是非常深刻。刚好可以跟黄老师讲互联网产品特点有个嫁接,我自己也对着互联网产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需求》这本书提过一个“魔力产品”的概念,它对魔力产品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
魔力产品=功能+情感,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情感这个事情不好定义,情感又等于什么呢?
在传统行业中,情感就更多类似于客户体验,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可能魔力产品的属性有了更好的延展。
魔力产品=功能+客户体验+用户参与价值
比如说我们去逛豆瓣,玩知乎,并不是觉得它本身的功能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而是因为这些产品上有很多优秀的产品参与者。这也是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典型特征。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产品从长远而言,要有竞争力,要比别人更有优势,可能是要从用户参与价值这一点出发。
互联网产品的成长阶段分析
产品想从互联网的方向做突破,用户参与价值的应用就必不可少,这可能要求我们在产品形态上更加往用户参与价值方向做考量。作为这样的产品,在市场建立自己的地盘,应该具有很明显的两个阶段:
① 养用户阶段,不论是滴滴,美团,摩拜,饿了么还是其它,他们在刚开始的都是在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在养用户,让用户从利益和社交方面,逐渐养成了使用他们家产品的习惯。这个期间,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用户反馈,大量的资源投入,不断的产品迭代,运营的工作就是运用资源不断刺激用户使用产品,并将这反馈收集并转达至产品,迭代产品功能与玩法,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传递用户价值,并养成用户习惯。
② 收割阶段,这个阶段的用户,已经非常习惯于使用他们家的产品,其用户粘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比如说知乎LIVE的推出,其实就是收割阶的一种表现。另外随着体量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关注流量的渠道进入,比如广告和数字营销,就是非常常见的流量向渠道。
这个阶段要非常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盲目的收割,而应该伐一棵树,栽十棵苗,不能竭泽而渔。说的直白一点,你不能伤了用户的感情,有时一次失误,就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新世相的一些运营策略,确实存在过激行为,也着实伤了一批人的心。
运营和产品到底该是什么关系?
很多公司里,运营和产品都是生死冤家,在我们公司也一样。黄老师在三节课中一张图是这样的,我拿来放在这里,应该不侵权吧。
版权归“三节课”所有但事实上,黄老师倡导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版权归“三节课”所有这张图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产品在大多数情况系,提供给用户的是长期价值,在产品刚上来的时候,是很难直观感受到的。就比如说知乎在刚一开始,没有那么牛人回答的时候,你会有问题就去问知乎吗?
只有时间积累以后才会建立这样的用户长期价值。可是谁来做这个让用户有长时间使用下来的行为呢?毫无疑问,就是运营。所以运营提供的是一种短期价值,它可能客户另一种价值的满足,或者是自家产品某种价值的即时体现,它也一定是刺激的,及时的。
所以从我的角度理解,我会认为运营其实是在用另外一种成熟的用户习惯,或者普遍通用认证的价值体系来不断刺激新产品的使用。
比如美团打车上线当天送给用户的优惠券。到了吃饭点,你习惯性的点开美团,我去居然送优惠券,今天打车过去堂吃,于是他的用户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你也慢慢接受和习惯可以用美团来吃饭和打车的行为。
这就是我在黄有璨老师的《运营之光》和他的三节课中学到一部分的内容,以后有空我也会再次更新。大家如果有意加入运营的大家庭,黄老师的课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实战与理论结合,策略与知行并重,好了广告我就打到这里了。这次就先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