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笔记摘要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105人  郝开心信札

点评

★★★★★
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曾侍郎回家奔丧说起,到整个人生结束,是很好的传记类的历史小说。对曾的描述入木三分,既有他的道德文章,又有他的心机暗算。除了主人公,对其他配角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杨载福,曾国荃,官文,鲍超,李臣典,慈禧,康福,康禄,石达开,李秀成,赵烈文,薛福成,容闳等诸多人物也形象深刻。对于清末的吏治,风土人情,吃喝玩乐也都多有涉及,读完后很想再读读左宗棠,李鸿章的传记。

故事梗概:

标注

曾国藩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左宗棠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养心殿为工字形建筑,前殿后殿相连,四周廊庑环抱,结构紧凑。前殿为处理政事之所,后殿为寝居之地。当时,小皇帝住在后殿正间,慈安住后殿东阁,慈禧住后殿西阁。因为此,妃子们以及太监、宫女都称慈安为东边的太后,简称东太后,称慈禧为西边的太后,简称西太后。

佛家最高宗旨,在使众生脱离苦海,不重在一身修行。所谓众生超脱我超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最令奕訢头痛的是遍及全国的教案,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举止无措。而这些教案中,又以与法国天主教的冲突最大。奕訢记得,咸丰十年的南昌教案、同治元年的衡阳湘潭教案、同治四年七年的酉阳教案等等,都是与法国天主教发生的流血冲突。

西洋天主教早在明末就在中国传播,到康熙年间大盛,一时有信徒好几十万。后来,因天主教不准中国信徒祭祀祖先,引起朝廷不满,而神父穆经运又参与胤禩等夺嫡之争,故雍正、乾隆之后,天主教遭到严禁。鸦片战争之后,朝廷又允许外国人传教,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少纠纷。

追随曾国藩十二年,对其人品的认识,康福也逐渐地深透了。曾国藩并不是他先前头脑中偶像式的人物,此人的手腕权术、巧诈诡变,都与其自我标榜的诚信大相径庭。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来概括自己一生的优长

笔记

兄弟俩就团练一事扯了大半夜。待国潢走后,国藩摇摇头,心里想:看来这个团练没有办头。再说,自己乃朝中堂堂正二品侍郎,又热孝在身,若仅因一巡抚之相邀,便出山办事,既有失自己的身份,又招致士林的讥嘲。这事如何办得!

长长的军旗队伍过后,接下来的是一批佩剑武官,一色的高头大马,五人一排,足足有一百排,红色褂子的前面均绣着“两司马”“卒长”等黑字。跟着马队而来的是一座六十四人抬的大黄轿,轿身四面绣着四条或腾云驾雾、或翻江倒海的巨龙,轿顶上有五只用丝线、竹骨扎成的仰头朝天的丹顶仙鹤,卫兵和轿夫一色的黄风帽。轿后是十六对吹鼓手,十六对铜鼓手,有节奏地吹吹打打。

为了皇上江山的巩固,为了湖南全境的安宁,宁肯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能放走一个会匪中的衣冠败类!

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他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

不久,华尔在打慈溪时中弹身亡,原副首领美国人白齐文当了常胜军的首领。后白齐文索饷不得,痛殴上海道员杨坊,攫取白银四万两。李鸿章一怒之下解了他的兵权,白齐文便带着银子投奔太平军去了。常胜军的首领则由英国人戈登来充当。

皇上帝,大权能,以色列,尽保全。行至野,食无粮,皇上帝,谕莫慌。除甜露,人一升,甜如蜜,饱其民。’

大哥,这些年皇上是怎样赏我们的呢?我吉字营五万将士,积功而保记名提督的有三百多人,记名总兵的八百多人,记名副将的一千多人,其余准保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的加在一起总有万多,实缺有几个呢?全部加起来总共只有五人。大哥,只有五人呀!”

即使侥幸黄袍在身上穿稳了,这个心高气傲、倔强狠恶的老九,既然可以把黄袍披在自己的肩上,就可以随时把黄袍取走。斧声烛影,千古之谜,老九不就是赵光义吗?

后来从各个军营撤回的十几万湘勇,拿了这笔钱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新风,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令他深深不安的是皇上的表情。皇上仍然是一语不发,冷漠呆板。在送酒爵到皇上身边时,他趁机仔细地看了一眼。这次他看得非常清楚:皇上不仅瘦弱,且两眼忧郁乏神。

你们想想看,大清二百年来,兵都是朝廷掌握的,钱粮皆归之于户部,藩臬听命于中枢。这些年来,因军功而升至督抚的多达二十余人,至今还占据十八省的近半数。他们仗着功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兵员成了家丁,钱粮变为私产,藩臬惟听命办事,不敢稍有异议。后起的淮军将领的骄横更为过之,简直达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今日形势,外重而内轻,督抚之权大于朝廷,只怕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就会重演了。

八年不通音问,世上议论者何止千百!然皆以己度人,漫不着边际。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情之厚薄无关也;而弟素喜意气用事,亦不怪世人之妄猜臆测。

我看不大合适。尽管我不同意刻我的书,我知道死后还是会刻的

-其实还是广敷对。百姓一时的和平是小节,百姓长久的和平才是大义。如果能领导中国,改造中国,功业更大。

劫后余生的百姓第一需要的便是和平,为了改朝换代,再次把他们推入战乱兵火之中,不正是对他们犯下滔天之罪吗?千秋史册,将又会如何评价这件事呢?这一点,广敷先生却没有想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