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我与好我
“坏我”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沙利文提出的概念,与“好我”相对应。“好我”常指一个人身上被外界赞许,或自己引以为豪的部分;而“坏我”则是指人身上不被外界赞许、或自我嫌弃的部分。
我们常常会习惯性地压制“坏我”,发展“好我”。比如我们常常认为:去掉怯懦,就是勇气;克服自卑,就会自信;消除痛苦,就能快乐……但事实上,“坏我”却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消灭它,它依然会不请自来。如:
啊,不想工作,只想摸鱼……
啊,不想冷静,只想骂人……
啊,心里难受,无法快乐……
我们总是一边追求完美的“好我”,一边是挥之不去的“坏我”,两股力量相互拮抗,形成分裂。
在我们身上有一系列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如:
内向 or 外向;
理性 or 感性;
急性子 or 慢性子……
其实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很多时候是我们追求优越时的无力与挫败,让“坏我”成为了“替罪羊”:
例如我们总是认为:
都是因为内向,我才没朋友;
都是因为感性,我才被渣男骗;
都是因为慢性子,我的效率才这么低……
10岁的某某,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带来了很多零食,弟弟妹妹快乐地蜂拥过去。她也很想跟着冲过去,但一想到要面对生人,她就心跳加速、浑身紧张。最后,她只能躲在房间里默默地看着。
咨询室里,某某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攻击着:“大家都说我是 ‘小哑巴’ ,连开口说话都不敢,我真没用,糟糕透了……”
咨询师:你平时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呢?
某某:数数。我可以不间断地从1数到1万……
咨询师:看来你是个数数高手。
某某:那当然,在学校的速算竞赛中,我还得了第一名呢。
……
在与咨询师的对话中不断觉察、探索,某某逐渐意识到:原来,内向并非一无是处;内向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改掉内向,也许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更自在;但同时,却失去了这份独一无二的专注力。
……
咨询师:“现在,你还讨厌自己的内向吗?”
某某:犹豫了一会儿:“我不讨厌内向了,可我还是想摆脱孤独。”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既维持内向,又不孤独呢?苦苦思索很久,某某终于想到解决方案——她依旧做不到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但她学会了通过书信、私聊的方式,向小伙伴们一点点打开自己,收获友谊。
咨询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某某:算数的时候,别的同学经常东张西望,只有我完全沉浸在数字里,从不分心……
一边渴望摆脱孤独,一边害怕主动,是造成某某内在的痛苦与拧巴。
“坏我”,是镶嵌在我们生命里,挥之不去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许可以暂时将它压抑、隔离,但却无法将它从生命中彻底删除。当我们视它为敌,它也会视我们为敌,从而导致内在战争愈演愈烈。
事实上,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除了与“坏我”抗争,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将它纳入生命,实现自我整合。无论是怎样的不请自来的元素——悲伤、挫败、脆弱、愤怒、痛苦……我们都可以正向应用它们,整合它们,然后像艺术一样去创造自己的生命。轻柔地把生命中每一个不同的部分回归到完整里,从完整进入世界,把和平带进世界。
荣格说:我情愿是完整的,也不情愿是完美的,完整才有创造力。
愿我们活成真实的自我,创造出生命的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52198/5fc9bc924372ad3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