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你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吗?
在家里好好说话的道理,谁都懂,但和家人有分歧时、宝宝淘气时,总是忍不住吼。更糟糕的是,孩子也拷贝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园很难和小伙伴们相处。家长就要懂得沟通,善于沟通……
沟通只是为了“求同”吗?
人们常常误解沟通:潜意识里总觉得沟通的目的,只是让两边的意见达成一致。
案例:东东要出玩,但是外面下着雨,他一定要穿凉鞋出去趟水玩,妈妈用各种套路说服他穿雨靴。最后东东还是不同意穿雨靴。“说服”的次数多了,妈妈认识到,不是每次的沟通,都以“孩子服从大人的观点”才算是圆满。
分清沟通和管教的差别,如果孩子有明显的错误行为,那是必须要纠正的。但对于,无所谓对错的事,家长只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好,孩子愿不愿意接受,是一种选择。
沟通,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完全达成共识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一个折中的过程。孩子是独立的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也能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原点
倾听——父母不要有控制情绪
案例:大壮妈妈带着他去书店,大壮说什么也不愿意坐下来听故事,总想着跑出去。妈妈一直在劝他,老实看会书,可没过两分钟,大壮又要跑出去。最后他趴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说“爆米花!爆米花!”
原来,他只是想吃书店门前的爆米花而已。妈妈一开始只要蹲下来,认真地问问大壮为什么往出跑,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的哭闹只是一种诉求方式,父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覆盖了孩子的想法。努力地哄着孩子不要哭闹,就封住了表达的通道。“同理心”是常常被大家提到的字眼,但它在沟通中却非常有效,孩子会知道自己可以说,因为父母在听。
多说事实,少说看法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事实与观点的差别,既培养了逻辑思维,又为有效的沟通打下了基础。无效的沟通,常常是两个人滔滔不绝地强调着自己的看法,最终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良好的沟通,以事实为基础,在和孩子沟通时,多描述事实少发表评论。孩子也会觉得你说的有道理。
案例:妈妈带小海去上早教课,他和一个小朋友,把玩具箱里的玩具,倒的满地都是,看那个好玩就玩那个,妈妈刚要上前制止她。但老师先走到他俩面前说:“看看,到处都是玩具,很容易绊倒其他同学,咱们一次就拿一个好吗。”不贴标签,只说事实,他们俩很快帮老师把玩具都收拾好了。
放下权利的游戏
家庭中的冲突,常常是源于权利。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发生的分歧,往往是在“谁说的算”这个事上较劲。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不自觉地,拿着“造物主”的架子。
貌似沟通的交流,实质上都是在教导孩子“你要听我的话”。尽管孩子还小,但已经意识到,他与父母的交流中,永远处于弱势。在潜意识里就会进行自我保护,拒绝和家长敞开心扉地交流。
孩子的沟通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中的包容理解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地传递了这种能力,又可以避免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无论是和孩子,还是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都要把包容理解放在首位。
沟通是为了交换意见,不是为了争输赢。即使赢得了胜利,也疏远了你们的情感,最后还是自己输。
给宝宝选择的机会
案例:云朵上学幼儿园了,一向伶俐的她却变得沉默寡言,不仅如此,还变得叛逆了,动不动就顶嘴。这让妈妈很苦恼,总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怎么能让云朵愿意合作呢?
一天,幼儿园老师告诉云朵的妈妈,通常他们会给孩子,两个不同的选择作为引导,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这样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于是云朵妈妈也想用“二选一”来引导孩子。
每天起床,妈妈总是一再催促云朵,她才会磨磨蹭蹭地起床。这次,妈妈给了她两个选择:1、马上起床,2、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云朵没听到妈妈的吼声很意外,想了下毅然选择了马上起床,还把被子叠好了,一溜烟的就去洗脸了。
实际上,云朵本来是想起床的,但每次听到了妈妈的催促让她产生了逆反心理。“二选一”让她独立自主的心得到了满足,云朵才会这么配合。
这种方法真是太奇妙了,后来云朵妈妈将“二选一”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云朵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一边做出选择,一边愉快的执行着自己的选择。
家长在孩子面前常常是 “愤怒的元首”,从没想过其它的引导方式。实际上,孩子非常渴望被尊重和理解,颐指气使地下命令,倒不如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