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快速出图(1)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想法很多,但是上手操作的时候就觉得七荤八素了。通常是自己认认真真做了很多分析之后,用手画了一大堆之后,分数还不如那些随随便便做的方案,只靠渲染和P的那些败类分数高。
说真的,每当我看见那些人的作业放在橱窗里展示,另一边又听着这些人吹逼说已经摸清了老师们的评分标准——只要做得好看,没人管东西是怎么来的就好了,这些人跟我们这些经常读书欣赏建筑的人相比,总是觉得欠缺了不少,以后工作也多半会做一些帮别人实现的工作…不说了,谁让咱不在一流的建筑学院里学习呢,老师也是只看面子不看里子的。
那,有没有一种既能保全自己的思想,同时又能把被压缩的建筑表现所用时间给夺回来,又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算是知道了一种方法,虽然也是毕业设计了才恍然大悟的。现在教一下学弟学妹们吧。
事先声明,我不认为把这种技巧作为懒化设计阶段的做法是正确的、健康的,但是适当使用,可以增加你的设计侧重点,也就是说以此简化了设计,但是你得在你擅长的部分比如分析调研方面给更加着重地表现出来。
技术性前言:
1. 关于基础图纸
关于CAD图纸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详细的需要说的。总平面建议不要加入树木,除非是很显著又有特色的保护古树之类的。如果不是很有必要的话,树木、凉亭等小配景都用现成的素材最省事。
平立剖的线型最好还是区分开,最外层包边还是画一下比较符合规范。不过其实最外层边线的宽度在ai里面修改是最方便、最直观的。
2. 关于分析图
分析图是设计图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和画快题的时候很不一样。分析图主要从前期分析、设计分析、技术分析等模块组成。前期分析包括场地、地图、环境、人口、交通(场地与外部)访谈等;设计分析包括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形体推导、功能分析、交通分析(设计部分)、图底关系(房屋与道路的肌理)等。这些分析图如果只是想要取得良好的课程作业成绩的话,跑量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太高大上。
3. 关于上板排布
上板排布大多数有两种规格,第一种是A1展板式排版,另一种是A3文本式排版。
前者是要求有较为精确的比例尺寸和内容连贯性,对于整体的空间利用和前后内容逻辑有较高要求;后者的话只要分好大类,按照一张一小要点的方式排版就可以了。
4. 关于效果图
如果是课程出图的话,能来得及的当然是精致渲染+PS的方式是首选。但是如果时间并不是很充裕的话呢,可以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a 线框+渲染阴影白模型+ps材质配景
b 线框+导出带阴影的白模型+ps材质配景
c 直接倒出完整模型+ps材质配景
从上往下的推荐度依次递减。
实际操作:
1. 搜集素材
搜集素材是一个省力的重要法宝,从别人的图纸排布到别人画好的分析图,再到材质贴图和人物植物等配景,都需要仔细地筛选和入库,以备使用。将其分门别类地放入各种文件夹之中,查找的时候也会方便很多。
这里重点提一下分析图。分析图由于是和你的设计方案紧密联系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假如是一些场地分析的分析图,那就人工放大,比如ai里面的自动描摹或者手动描摹,到时候直接换掉分析图里面的图片和数据就可以了;至于流线、功能分析等,就要学习它的画法,画的时候吸取它的颜色等手段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会快速很多。这里提一下,画分析图的时候,ai要比ps快很多。
关于配景树,网上可以下载到很多素材,特别是一些ps书中附赠的光盘文件都有大量的素材,淘宝网上也有一两块钱的素材已经帮你打包。立面树最好选择哪种写意的,扁平化或者手绘风格的那种,这样一来简洁明快,二来不至于破坏整体风格,整个百搭。人物素材可以选择写实、剪影、半透明等的风格,各来一套,富于变化。
当然,配景素材一般都是给你把背景挖掉的png文件或者是白底图片,后者别忘了使用神奇的正片叠底图层功能,简洁高效。
2. 开始p总平面和平面图
大致上总平面和平面图的原理差不多,就是一个填色的道理。
“填色”的大致顺序是:
选中需要填充的区域并新建图层填充选区、取消选择->
纹理贴图的按需处理->
拖入并调整合适大小->
不断复制并覆盖到所有需要填充的区域->
利用填色区域形成选区删除不需要的内容 ->
纹理图层正片叠底
关于纹理图片的处理,因为我做的时候都是一边搜来一边做的,找到的图片其实纹理比颜色更重要,因为颜色可以在ps里面更改,比如将其去色之后可以修改色彩平衡、曲线等调节纹理的颜色和浓淡。一般色调还是按照常规的色调,水蓝色和草绿色,以及铺地的水泥本色或者调成暖黄色等皆可。
按照我的处理方法,室内平面一般是留白不上色,然后绿化部分使用图层效果里面的斜面与浮雕;下沉广场和水域使用内阴影。
平面树的话,也需要选择哪种比较扁平化的素材或者手绘风格的素材,并且注意要调低不透明度和饱和度。如果是草地之中的树木,时间来不及的话直接留空白圈,搭配浮雕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很有质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