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娃的故事(八--结局)

2021-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虎虎_

冷娃和木棉正在一家蛋糕店里面排队,这时冲进来了一个小女孩,她跑到展示柜看着里面仅剩的一块草莓蛋糕大喊:“我的草莓蛋糕!”

妈妈在后面跟进来,对小女孩说:“要排队哦。”

小女孩被妈妈拉着去后面排队,小女孩边走边喊:“我想吃草莓蛋糕,草莓蛋糕!”

排在第一位的女士,看着展示柜仅剩的一块草莓蛋糕说:“那我要个蒙布朗。”

后面的一个大姐说:“我要个芝士蛋糕。”

到木棉了,她说:“给我一个草莓蛋糕。”

这时大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过来,很惊讶地看着木棉,小女孩用手指着木棉,大哭。

有位大哥说:完全无法理解,那个人太没社会常识了。

冷娃和木棉相视一笑,拿着蛋糕坐到旁边的沙发上。

冷娃看着木棉一大口一大口地吃着蛋糕,嘴角有白色的奶油也没有去擦,很享受的样子。

周围人坐下来一边吃,一边不时地看看木棉。

木棉想吃草莓蛋糕是木棉的课题,小女孩想吃草莓蛋糕是小女孩的课题。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木棉的行为不符合小女孩和大家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木棉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才有勇气选择草莓蛋糕并且心安理得吃下它。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冷娃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很少进行过真正的对话。

冷娃为了不想和母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童年被忽视、被威胁的记忆。

是否和母亲修复关系,冷娃决定,因为只要他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对冷娃来说,不修复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更合适,因为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于母亲。

这其中有对冷娃的“好”,也许还有对固化的母亲的“报复”。

冷娃和母亲的关系很复杂。母亲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她的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不止如此,很可能连对冷娃童年威胁的事情都忘记了。

但是,当冷娃下定修复关系的决心的时候:

“母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母亲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是否修复关系的选择决定权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冷娃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母亲”。

他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他”。作为结果,母亲会怎样他不知道,也无法左右。

随着冷娃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冷娃的变化,母亲也会发生改变。

也许很多情况下母亲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

母亲有一次得病住院,需要家人几年的照顾。有一天,母亲对像往常一样照顾她的冷娃说“谢谢”。

从不知道母亲的词典里还会有这个词的冷娃非常震惊,同时也对之前的日子满怀感激。

冷娃认为通过长期的看护生活,自己做到了能做的事情。

就像某个国家的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把母亲带到水边,而且,最终母亲喝了水。冷娃是这么认为的。

冷娃认为最后和母亲的关系和好了。

(故事改编自《被讨厌的勇气》)

重生(歌词)

如果有天

可以让你选择

人生重来或继续

我不知道

你的答案最后

会是真情或假意

我希望

从蓝天到名利

所有你想要的

都别随风去

告诉我吧

别再沉默如谜

聚散随意

像红尘来去

告诉你吧

我也曾面临这难题

而你现在看到的

是谜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