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的读书:你会比我还忙吗?刘向:说自己没空学的人,有时间也
我们都想读书,想学习,想做这做那,但临了,都会说一句太忙,没时间,这话,东吴的吕蒙也说过。
孙权劝学的故事想必都很熟悉,但背后的深意却未必深思,我们常常把它当一个故事而已。
公众号:九鸦人物孙权九岁丧父,十五岁做县长,十九岁临危受命,接过大哥孙策交给他的重担,终于在群雄并起的汉末乱世与曹操刘备鼎足而立,雄霸一方,他凭的是什么?这其中有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好学。
孙权掌管东吴之后,之所以要扶植吕蒙这些出身低微的后进,无非是想形成自己的集团势力,与早已形成的各派势力分庭抗礼,毕竟既得利益者对他的忠心是有限度的,最可靠的只能是那些他一手提拔的人。
孙权有雄才大略,识人,他之后扶起的那些人,当然也都各有所长,像吕蒙,他是靠智勇胜出。
孙权用人,也不是只看他的固有才能,他还想让部下有所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所以这就有了他对吕蒙的劝告。
吕蒙胆大如虎,能征善战,可是他不爱读书,没有学问,如果他一直这么下去,那么他就只能局限于一员战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孙权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掌管的权力越来越大,不读书是不行的。
时当乱世,军中事物纷乱,吕蒙当然要说,我也想,但是没空啊,因此孙权就来了一段语重心长。
吕蒙啊,你能比我还忙吗?你掌管的是一军一处,而我要统筹所有军政,管所有的人和事。人不读历史,不知兴衰更替之道,做人用人之法,不读兵法,不知全局,只有急智,我又不是想让你去皓首穷经,做一博士。
我少年时读《诗》、《书》、《札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有读。管事以来,又读了三史,诸家兵法,从来没有懈怠。
然后,孙权又给吕蒙讲了汉光武帝刘秀和曹操读书的故事,告诉吕蒙,你应该抓紧时间去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这当然都是吕蒙的职场必备书目。
刘秀九岁成为孤儿,早年身份无异于一个平民,但是勤于农事的刘秀却又手不释卷。他后来上马能战,下马能治,所以创造了中兴之世。就连我们伟大的主席都说,刘秀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就白手起家,轰轰烈烈,翻江倒海。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不忙吗?但是他尽管有了早期储备,也还是“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而曹操的读书,却不只是孙权提到的“老而好学”。
曹操的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首先是博览群书,凡经史典籍,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等无不涉猎。总之要做到一个通。
然而他读书,也不是想做博士,而是求学以致用,所以他又是有选择,有批判,有重点,求精求活的。例如他读诸家兵法,会写《摘要》,读《孙子》十三篇,要做注解。
曹操当年被权贵迫害,辞去东郡太守时,为什么会在老家亳州城外筑一石室,“春夏习读书卷”?那是因为他要“春夏读书,秋冬狩猎”,文武全都不废。
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实际上他春夏也不会不动,秋冬也不会不读,“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卷”,这是他的另一个表现。这就是文武并进,劳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曹操当然也是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的,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放弃读书,都没有说自己没空,这又是史书上说的:“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时间是挤出来的啊,心在那,人勤奋,就总有时间。曹操就这样成了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甚至射飞鸟,擒猛兽,造作宫室,缮治器械,音律、弈棋、方药、书法等等,也“皆尽其意”,赶超各科名家。他不但是三国最厉害的全才,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罕见的全才,三国那些奇人的本事他几乎全有,人家没有的他也有,包括刘备司马懿的厚黑。
而且他还是高傲的,杨修一说张松能背《孟德新书》,立刻烧掉。我没有推陈出新,自行创造,我就不要。
孙权论综合能力,论高度,当然不能跟曹操相比,但是他的读书确实也有一套。《吴书》记载,赵咨当年出使魏国时,不就曾跟魏文帝曹丕说吗?“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暇,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这并非夸口,孙权读书,真正也是日理万机间,从不停止,而且他也是取其精华,学以致用。人的能力、成就,都不是凭空而来。
我们由这件事来看,曹操孙权显然是互相佩服的,不只是曹操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其实也以曹操为榜样。敌人也可以学习,看不到敌人长处的,不是好敌人,这又是学习的一种。
吕蒙在孙权的教导下,果然开始努力读书了,后来学问精进的地步,连鲁肃都赞佩不已,要说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可见没空这事是不存在的。
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习需要热情,历史上诸如此类的读书例子不可胜数。你会比曹操、孙权还忙吗?所以小时候摔断胳膊,成年后得过肺结核,又因为溜冰摔倒,动过好几次脑手术的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会说,人要成就,就必须抓住偷走光阴的贼,“把生活织成细密的网眼”。
他每天要保证自己有十小时左右的睡眠,还经常会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为什么还能够在短短生命中发表七十多部学术专著,凡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等等无所不包?这无非是因为他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他的时间都是经过统筹安排的。
人的生命到底有多少纯时间?清朝的张际亮曾在他的《自题读书斋壁》中说:“夫人之生世也,其大约准之七十。前之为童子者凡十几年,后之老而耄者又十几年,其间可以笃志于学者约四十年耳!而仕官、疾病、奔走、婚嫁、丧祭酬应、嬉游之日又分之……”
人生七扣八扣,加上睡眠时间,所剩无几,这笔账不知有多少人算过,伏尔泰当年算过这笔,很是悲观,但是他不久就又高兴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又想到了人生的另一面:“在所有的动物中,最完善、最幸福、最长寿的是人。”我们已经够幸运了啊,人是可以改变某些东西,创造价值的。
你看,生命无非时间而已,所以柳比歇夫又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他为什么要说这个?他其实是在提醒人们,生命是一个整体,时间运用是一种整体运用,人生的分野并不在你是否是天才,而是在不同的时间观、价值观,及自我成就的内在驱动。
故而,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刘向就说了一句:“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说自己忙、没空的人,借口而已,就是有时间也不会学。
文/九鸦
图/网络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九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