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读书笔记(松·兰)

四川地区古筝发展情况文献阅读·关键信息采集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4人  呀小学酥

四川地区古筝发展情况

文献阅读·关键信息采集

《何占豪古筝作品交响音乐会的思考》  陆晶  四川戏剧 2015

1.何占豪:

(1)2015年,何占豪生平第一场专场筝乐作品的音乐会,由川音的江澹曦教授发起。

(2)何占豪从小生活在江浙地区,谙熟越剧、绍兴民间音乐,上海求学小提琴。

(3)致力于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形式和元素结合,用现代方式去演绎,传播。坚持“音乐语言民族化”的道路。

2.江澹曦的带领:

(1)青年尖子演员,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基础,在二度创作中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2)川音古筝教学:基本功、音色辨别、形象塑造、音乐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挖掘优秀学生的个性演奏特点。

(3)重视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培养,策划组织“翰雅杯”首届中国

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是我国首次举办专题性的传统筝乐。

3.综上所述,

(1)从本场音乐会中可以看到,作曲家与川音师生合作,“音乐语言民族化”与“重视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培养”的理念有了契合点,已经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在筝乐创作中的运用。

(2)四川地区以川音专业学生为首,在教学中逐步展开了实践。

《四川当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陆晶 四川戏剧 2013年5月

曹正:开创古筝艺术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先河,进入南京国立音    乐学院。

1957年,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川音前身)设民族器乐系,1959年3月,田耕时首设古筝专业(川音)。从招生到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区别于民间传承。

在教学中擅长借鉴古琴作品的核心音调及独特的审美韵味来改编作品。例:《阳关三叠》。

教学中涉及多个流派。

教学特点:注重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要求学生更多注重对音乐内涵的追求,注重音乐的诗意性及中国文化的神韵。

第一批学生:何成育、李柯、龙德君、邱大成、张光碧、刘正荣、温福泽、韩宇敬、吴胜碧等人。

1964年,病逝。

曹扶东:中央音乐学院调入川音。

鼓励学生创编新作品,并将信息反馈给他,针对作品进行指导和改进。例:尹其颖《瑶族舞曲》、史兆元《春到拉萨》在专业教学中运用很好。

河南筝派(地域划分的“北派”)的代表。

教学特点及学生走向:流派筝乐大师,河南筝艺流派的技艺与风格在四川筝乐的土壤中播下种子,为学生认知与掌握河南筝艺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新作品,是全国筝届的一种风尚。

学生代表:何成育、于佩琳、罗容天、谢惠湛、黄凤仙、张安娜、余国民、张光碧、叶德芳、陈运涛、洪文莉、钟士君、杨家婵等人。

饶宁新:1965年8月,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调入川音。

因“文革”,到1976年,基础传播层面。主要艺术活动:演奏。

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其他学校、部队、工厂、农村、电台、电视台等多滴参加了大量地演出。

革命抒情作品广受群众的欢迎,为后期的古筝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以广东地区的流派与民间筝乐的演奏与教学,填补了四川地区古筝“南派”音乐风格的空白。

教学特点及学生走向:历史问题,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将广东地区流派筝曲传授给龙德军、杨家婵、张光碧、张仁甫等学生,使南派筝乐在巴蜀地区发展。他传播了更多新区创作和地道的南派筝乐,使得对多地的古筝音乐有更广泛、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1961年8月:西安,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影响了四川古筝的传承(找相关资料)。

目的:各大院校专业学生掌握各家各派的典型风格和代表曲目。

川音派出:(老师)田耕时、曹东扶。

(学生)何成育:去沈阳音乐学院,跟随赵玉斋。

(学生)李柯:去西安音乐学院跟随高自成。

会议内容:

统一各流派编订的教材,研讨和订制教学大纲,提出“统一古筝指法、符号草案”

师资借调、互相兼课,使得南北各个流派的广泛交流与传播。

曹东扶:

乐器制作方面:乐器改良研究,研制生产了四川的第一批古筝,对四川地区影响:

解决了川音古筝专业学生用琴难的问题。

推动了在社会中宣传普及古筝。

7.1964年:何成育——四川省曲艺团。

经历:1970年代出参与营口乐器厂对转调筝的研制与实践应用工作,在演出中频繁使用。

  1965年:黄凤仙——成都战旗文工团

  1966年:邱大成——成都乐器厂、四川省曲艺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经历:在乐器厂尝试对码子及乐器宽度进行调整,以求获得更理想的发音传到与乐器共鸣等,走在了时代前列。

  1970年:龙德君——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政治部文工团,1983年调入四川省鼓舞团工作。

1972年:刘正荣——成都市杂技团。

8.1971年:文化部门成立琴、筝、瑟改革小组,对传统古筝进行改革,解决古筝转调。

9.1977年:沙里晶, 来自重庆,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中唯一一位古筝专业。

师从:邱大成、周延甲(西安)、何宝泉(上海)。

外出学习:上海、陕西等地区大量古筝新作品,带来新技术和风格。她的求学经验是其教学工作去全国各地有了较好的衔接。

后留校任教。启蒙学生:邱霋,江澹曦,常静。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成立后,古筝演奏工作。

1985年,民乐系古筝专业教学工作。

1992年初,调入深圳艺术学校。

10.1978年:彭文惠(学生)。(期间从事何成育)李柯(老师)调入——通过何成育推荐到沈阳音乐学院——赵玉斋(山东筝派)——1979年9月回校任教。

注:李柯——授课彭文惠和沙丽晶。1992年初-1993年7月,何成育受聘。

总结:

(一)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李柯、沙丽晶、何成育三人共同掌门。

(二)川音培养的主要学生:彭文惠、南燕、舒顺萍、蒋倩、何莉(副修,留在重庆市艺术学校)、焦力、黄梅、常静、石头丹、张璐、李婷等。

  留在成都的:舒顺萍、蒋倩、焦力、石丹。

  导致——四川各地市州古筝师资匮乏,鲜有经过专业教育的古筝专业人才。

------------------------------------------------------------------------------------------------

11.1993年,江澹曦——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调入川音。

  传播——北京、上海等筝乐发展领先地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作品和新的教学理念。

师承关系:沙里晶、史兆元、邱大成、何宝泉、孙文妍等名师。

教学特色:南北各主要流派的风格技巧都有较系统和全面的掌握。

贡献:作者认为,四川古筝获得的绝大部分荣誉和突出成绩都与其不懈努力密切相关。

例如:

(一)1997年4月,成都锦城艺术宫,个人独奏音乐会,何占豪创作并指挥《临安遗恨》。是四川民族器乐界举办的首场公开面向社会演出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创作技法高妙,表现形式新颖。

(二)2000年,率先在川音民乐系的古筝专业学生中开设了重奏课,7月组建了四川省第一个专业古筝乐团——天籁筝乐团。

12.舒顺萍: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担任演员——1998年川音任教。

13.焦力:毕业后留校任教。

总结:90年代末,招生区域扩展,办学规模逐渐壮大——专业教学秩序恢复与发展——四川其他院校及团体的筝家推动——社会普及教育工作。

------------------------------------------------------------------------------------------------

14.1995年7月,首次面对社会的古筝业余考级——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委、成都市教委、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举办。

15.邱大成、徐晓林夫妇:以四川地方音乐为素材,创作大量具有四川地方意韵的筝乐作品——新技法的开掘、新风格的开拓与融入当代人的全新思维,极大地促进了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

16.1980年代以来——现代室内乐作品创作:

1987年,四川作曲家何训田—《天籁》;1997年,郭元《谷吟》。

寄此之后,四川作曲家以筝乐为元素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频频出现。

17.演奏形式:古筝独奏,古筝重奏,室内乐合奏中的古筝。

      古筝重奏开始出现在各大音乐会和综艺演出之中,不同场合和不同演奏形式,均体现了四川古筝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丰富了四川筝乐艺术。

18.总的看来,发展期古筝类的书籍教材相对较少,但改革开放后,发展方向明确,增强了全国学术交流的力度,丰富了创作和演出形式。

19.创新期:

优秀毕业生留校——03年林怡、04年陆晶、07年周天丽、段银莹。

问题:四川地区少有引进其他地区的古筝专业人才,仅仅青年教师的外出交流学习在一定层面弥补了不足。

------------------------------------------------------------------------------------------

20.作者在研究中看到的不足:

没有建立属于四川地区的古筝学会,不利于在长期发展中具备有组织、有规模的交流,难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必要、长远、系统的规划,是学科得到整体的突破。

在挖掘四川文化潜力,体现四川文化地方性内容与特色元素的浸透方面仍显单薄。

缺少符合多类别、多层次和系统化应对各阶段习筝要求的教材。

四川地区古筝发展情况文献阅读·关键信息采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