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记忆:梦里香寻梅花糕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这是由宋入金的诗人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中的词句。词中流露出身处异乡,知音难觅,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却又对故土无限依恋与思念的慨叹。
听家乡人说,今年梅花开得时间长,前后绽放了将近三个月。不过现在毕竟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了,梅花已经悄然飘零,化作泥水去了。
提起梅花,就忘不了家乡的梅花糕,不过梅花糕其实跟梅花并无关系,只是做的形状有点像梅花罢了。
梅花糕是乐道也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东,站在卖梅花糕的摊头前,看制作梅花糕是一大乐趣。一只大模子里面有很多梅花形的格子,面粉汁倒下去,然后一只一只加馅,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一只只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鲜肉、豆沙、芝麻、菜猪油梅花糕。
据老辈人说,过去在家乡崇安寺的皇亭小吃里,有两个梅花糕小摊最好,摊主是林阿三和陶东和,就在卖鸭血百叶结摊位的旁边。梅花糕是在海棠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制糕模具做成梅花形而得名。皇亭的梅花糕馅心有鲜肉、菜猪油、豆沙、芝麻等,有咸有甜,价格便宜,是一种大众风味小吃。不过以前这种点心只有下午才有供应。
梅花糕的做法比海棠糕更别致,摊主现做现卖,购者在旁围观,制作过程如同欣赏艺术表演。制作梅花糕本来就是体力活,制作好味道的梅花糕少不了紫铜模和煤炉,只有用紫铜模和煤炉做出来的梅花糕味道才能更好。梅花糕的模具是做在一只圆形铁盘锅中的,成管状形,上大下小,顶部成五瓣梅花形,一炉可做19只。
做糕的酵面是预先用冷水调成糊状,面浆的调制决定了梅花糕的软糯程度,再将面浆装在一只有长柄有嘴的紫铜壶内。制作时先将模具锅在炉子上烤热,刷上水油,只听咝咝的响声,冒出一串油烟水汽。随接师傅一手捏着紫铜壶一抖一抖,在梅花形孔中浇面糊,面浆注入模具内约50%。另一只手同时还要撑起千斤重般的紫铜模锅子,将面浆挂上每个梅花形孔的四壁。紧接着再向梅花形孔内一一塞入馅心,然后再次注入面浆盖面。每一炉有一半以上是甜馅,所以甜馅的半边盖面后,还要撮上白糖、红绿瓜丝。跟现在不同的是,过去梅花糕上面并不放枣子、葡萄干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
接着从糕模锅下抽出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锅上烤烘,师傅行云流水般的做法,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做糕的人来说,总是这几个动作周而复始、免不了枯燥,而对于来买糕的人,看这样的制作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真是让人着迷。看做糕人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一边欣赏,一边等着盼着,不一会梅花糕也就做好了。
出炉时,用一根长长的钢质糕针逐个划开挑出。梅花糕面色金黄,顶部蓬松凸出,身段修长,棱角分明,尝一口,外香里软,是糕一样的软香,入口松香、软韧。梅花糕出炉即吃风味更佳,甜咸可随各人口味随意挑选。但不得不说还真是烫,热乎乎的口感更是让梅花糕香味四溢,看着都馋,虽然热腾滚烫,却忍不住咬上一口。
据说梅花糕起源于明代,清代时发展成为江南传统小吃。对于梅花糕坊间有个很俗的的传说,相传乾隆下江南,见此糕形似梅花,便前来品尝,尝了一口,只见梅花糕入口外层脆,内里软,甜而不腻,对其赞赏有加,乾隆皇帝看其形似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所以梅花糕流传至今,依然是大家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