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成功学的迷信》4:外向好还是内向好?
摘自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
今天咱们继续说埃里克·巴克尔的《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从前面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总结了一个成功的“算法”。但我们也说了,算法背后其实是各种矛盾的选择。今天咱们再说一对矛盾:性格的内向和外向。
咱们以前讲过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那本书里提到过,所谓内向、外向不能一概而论,很多人在一定场合上表现出外向,在另一些场合上就表现出内向。直接给人贴一个内向外向的标签,就过于简单粗暴了。
而按照巴克尔这本书的说法,现在心理学家的统计基本是这样的 —— 大概有1/3的人,是强烈的内向或者强烈的外向;剩下2/3的人,是处在中间,有时候内向有时候外向。
那什么叫内向,什么叫外向呢?一个简单判断标准是你需要外部环境给你多大的刺激。让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比如说酒吧之类的地方,很多人在一起,你是感到很舒服还是感到不舒服呢?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而外向的人喜欢人多的环境,喜欢跟人交流。独处会让外向的人感到很无聊。
好。那么今天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成功”,到底是外向点好,还是内向点好?
我先说结论。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更占便宜。
1.外向的好处
巴克尔的调研能力很强,他在书里列举了很多研究证据,说明外向的人如何,内向的人又如何。咱们挨个说。
首先从收入水平来看,外向的人收入更高。比如说,你把一所高中的学生,所有人从外向到内向排序。等他们毕业工作以后,你会发现当初最外向的1/5的人,比最内向的1/5的人,平均收入水平高出10%。
10%的差距似乎不算太大,但这比的是一般人。如果比较高收入者,外向的优势就更大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对它20年以来的 MBA 学生做了一个统计,发现绝大部分人都是外向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平均收入要高出10%,而如果这个人每个月都去酒吧喝一次酒的话,他的收入还能再增加7% —— 但是抽烟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关性,也许是钱多的人才爱喝酒。但也有一种解释,说这是因为喝酒自带社交属性,表示更外向。喝酒经常是跟别人一起喝,这大概可以增加你的社会资本。我猜如果这个研究是在中国做,可能效果更明显。
外向的人还会被认为更适合当领导。“特别外向的人”,在普通人中比例大概是16%,但是在领导中的比例高达60%。当然,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外向的人的确更适合当领导。另一种可能,则是外向的人因为外向而获得了更多当领导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的一本书,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 Jeffrey Pfeffer 的《权力:为什么有的人有 —— 而别人没有》( Power: Why Some People Have It—and Others Don’t )就说,你要想当领导,就得多自我表现。有一个研究,让一群人坐一起讨论问题,然后大家投票从中选一个人当领导。你猜最后是什么样的人当选?是发言水平最高的人吗?
不是。最多的情况下,是第一个发言的人。只要你争取到第一个发言,或者你发言的次数特别多,那别人就会感觉你像个领导。如果你在讨论中默默不语,别人不会认为你有深度,大家只会觉得你可能并不怎么聪明。那这么一来,最后当上领导的显然更多的是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有更大的关系网。有人拿 IBM 公司所有员工做了一项研究。研究统计了每个员工的电子邮件地址簿上有多少联络人,再看看这个人给公司带来的效益怎么样。结果发现,联络人越多的人,工作效益就越高 —— 而且还算出来,平均而言,你每多一个联络人,能给公司多带来948美元收入。
所以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就连毒品贩子都特别需要关系网。现在什么研究都有人搞,有一个研究就发现,一个毒品贩子的关系网越大,他的生意就越好,而且与此同时他也越不容易被抓起来。
这个你想想似乎也有点不合理,毒品生意做得越大,不是越容易引起警方注意吗?我们知道关系网里有“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就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弱联系是不常见面的认识的人。有个社会学理论说,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弱联系提供的。这个道理是毒品贩子想要纵横江湖,两种联系都很重要 —— 弱联系可以给他带来新的生意机会,而强联系则可以在警方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时候给他通风报信。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外向的人生活更幸福。这是一个被重复验证很多次,可以说是心理学里面最可靠的结论之一 —— 外向的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哪怕你偶尔假装一次外向,那么在你假装的这个时刻,你都能感到更幸福!
那我们为什么不都去做外向的人呢?或者话说回来,既然外向这么好,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内向呢?
2.内向者的价值
外向者的职务可能更高,获得的奖励也可能更多,但是如果你考察人的真实水平,那水平最高的反而是内向者。
牛顿非常内向,几乎不怎么跟人来往。有调查显示,成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青年时代常常是生活在社交网络的边缘 —— 没有多少朋友,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甚至像程序员和投资银行经理这样的职业里,高手也大都是内向。
这可能是因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求单独训练。有人调查了小提琴音乐家都是如何提高水平的,90%以上的人都说提高水平的关键在于自己单独练琴。你必须在无数个日子里,离开众人,自己找个地方练。就连高水平运动员,包括那些集体项目的运动员,也是如此。89%的高水平运动员说自己是内向性格,只有6%的运动员说自己是外向。
还有研究说,看一个大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怎么样,“内向还是外向”,是比智商还好的预测指标。一个人毕业以后的工作能力怎么样,和他在大学里花多少时间单独自习密切相关。MBA 学生里是大部分都是外向,但一般的硕士生、博士生中,学历越高的内向的人就越多。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真本事,你大概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做个内向的人。
而且内向不见得就不是好领导。咱们之前讲《B选项》这本书的时候多次提到一个心理学家,叫亚当·格兰特,也是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Give and Take )的作者。他对领导人应该外向还是内向,有个自己的研究。
格兰特说,不同的团队需要不同类型的领导人。如果这个团队的人都比较被动,给他们安排活儿他们就好好干,不管他们他们就不干,那这个团队就需要外向的领导领着往前走。可是如果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非常能干,都能积极主动工作的话,团队反而需要一个内向的领导人。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团队里的人都太积极,每个人都希望领导能听听自己的意见 —— 而外向的领导不爱听别人说,只爱自己说。
如此说来,这个世界对内向者有点不公平。内向者被低估了。
3.内向学习外向
巴克尔说,我们一般印象中外向者表现更好,这很可能是因为外向的人本来就善于推广自己。这是市场营销!可是话说回来,内向的人,和大多数处在内向和外向的中间地带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学着外向一点呢?
现在已经不是牛顿的时代了,我们也不是牛顿那么厉害的人物。你想要进入一个高水平的领域,你就需要导师,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位。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干出名堂,都需要跟人合作。换句话说,你需要关系网。
“关系网”这个词有点自带贬义,一般都是政客和汽车销售员爱说关系网。我们印象中的关系网就是互相利用。还有人把关系网分类,说跟这个人是私下的朋友关系,跟这个人是工作中的同事关系,跟这个人是客户关系等等。
可是巴克尔这本书说,关系网哪有这么复杂。人的大脑并不善于区分什么“不同类别的关系”,对人脑来说,一切“好关系”,都是亲朋关系。所谓外向者的关系网厉害,无非就是多交朋友 —— 最好是真诚的、不是那种斤斤计较利益的朋友。
巴克尔给内向者讲了一些交朋友、找到好导师的办法。你可以先从自己以前的老朋友出发,重新跟他们联络。你可以去找那些看上去跟你比较相似的人,人总是喜欢跟像自己的人。你可以发挥特长,做一个倾听者。你可以主动给别人提供帮助。你可以专门向帮过你的人表达真诚的谢意。对导师,我们以前说过“画布策略”,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
关键是,你得把社交当成一个正事来做,甚至专门拿出固定的时间去跟人交往。
丨我的评论
我看这个“外向”和“内向”,其实对应的就是我们昨天说的“尝试”和“坚持”。坚持、刻意练习、专注,这不就是内向者的行为模式吗?多尝试新鲜事物,这不就是外向者的爱好吗?外向的人运气好,这不就是尝试出来的吗?
所以我们都是在矛盾中寻找一个动态平衡。有时候你要多尝试,有时候你要多坚持,有时候你要外向一点,有时候你要老老实实做个内向的人 —— 但总体来说,一味地内向就太吃亏了。
丨由此得到
既然这个时代奖励外向,我们就干脆都假装是外向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