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尴尬症》——如何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适应外界?
这本是来自TED心理学家、哈佛和麻省理工教授 泰·田代 的新书,教你化解社交尴尬,成为高情商沟通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专栏作家重磅新作!
尴尬意味着什么?人对社交的渴望+满足他人社交预期的失败
人类对于维持一些使自己感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渴求和吃饭、喝水这类生理需求一样基本而迫切,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不惜以牺牲生理需求为代价来满足归属需求。来自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埃德·迪纳(EdDiener)在幸福感领域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在众多可能影响的因素中,迪纳和其他研究者发现,对幸福感最有预测力度的不是我们的工作、收入、达到理想体重等等,而是令我们满意的人际关系的存在。迪纳还发现,即使在食物充足、人均寿命几乎翻倍的发达地区,归属感依然具有显著的益处。那些拥有满意人际关系的个体,其健康状况更好,寿命更长。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院长贾尼斯·科克尔特·格雷西(JaniceKiecoltGlaser)对数十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长期孤独感是造成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心脏病以及其他多种重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而这些不断累积的健康风险会造成死亡风险的急剧上升。
这也是人类作为地球生物与众不同之处,这是人类更加团结协作的基础。人们在相识的最初几分钟会通过对方是否可以满足我们对社交的一些基本要求来判断对方是否是可靠的人。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期待,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一种尴尬的情绪,以提示人们在融入环境这一事件上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尴尬?过于看重满足他人社交预期和人际关系的联结+细节导向的信息处理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讲,偶尔一次未能满足他人或群体的社交期待未必是什么大事?然而有一些人却格外的尴尬,俗话说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这是因为他们过分看重了满足他人社交预期与良好人机关系的联结。认为一次失败就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重大损失,进而导致自己在群体中被排斥甚至边缘的可能性。事实上一次失败并不会引起什么重大的人际损失,然而一直带着这种心态却会影响人际关系。
那么这种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易于尴尬的人的注意力总是会聚焦在那些灯光打得最亮的地方,从而使得他们所见狭窄,但理解更为深刻。这与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者弗朗西斯·黑普(FrancescaHappe)以及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尤塔·弗里斯(UtaFrith)所提出的“局部化处理”风格非常相似,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树木而不是整片森林上。一旦人们形成了局部化处理风格,他们就倾向于进行碎片化和片面性的社会叙事。黑普、弗里斯与其他研究者发现,与不尴尬的个体相比,尴尬者更容易进行细节导向的信息处理,这意味着他们常常很难看到更广阔的画面。他们聚光灯式的注意模式使得他们很难像其他人一样符合社交预期,但是对于进入注意范围的东西,他们却有很精细的洞见。
如何缓解尴尬?提高社交技巧+发现尴尬的优势
我们对于一些事情容易尴尬往往是因为不熟悉,例如第一次去没去过的餐厅点餐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但如果多去几次,事情就会变得轻松而容易起来。
要变得不容易尴尬,更重要的是了解尴尬的优势。尴尬者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心致志,并对这些领域中井然有序的一切感到无比欣慰,这是尴尬者的巨大优势。此外,人们其实也更喜欢那么有一点点害羞和尴尬的人。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费因伯格(MatthewFeinberg)和同事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检验难堪是否具有这样一种社交功能,即向他人证明自己持有亲社会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自己还是很关心他人福祉的,在本意上会竭力避免伤害他人或者给人带来不便。费因伯格发现,在讲述自己的最尴尬经历时,那些表现得越难堪的人,越容易被人们评定为亲社会的和值得信任的。更重要的是,参与研究的参与者报告,与难堪水平较低的人相比,他们会更乐于与那些难堪水平较高的人交往。换句话说,越是表现出难堪,其社交价值就越容易被认可。
一年读100本书,第3本《社交尴尬症》2020.12.1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