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看到这两首诗我们会想起谁?自然是罗隐喽,最后两句是不是特别熟悉,之前我们讲过的那个关于罗隐和云英姑娘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聊罗隐,聊他的另外一首诗《自谴》。
这首诗中最出彩的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人生忧愁困苦的时候,你是否也曾想起这句话呢?
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因其率性洒脱、乐观通达的态度,常被人们在人生失意之时用于自我排解。
也正是因为这份率性洒脱、乐观通达,令许多人将其与豪放不羁、嗜酒如命的“诗仙”李白联系起来,以为是李白的诗句。
我当初读此句时,当时的第一反应也误以为是李白的,直到后来认真地学习这首诗,方知这首诗的真正出处。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
高考落榜是什么感受?持续十次落榜又是什么滋味?
唐代诗人罗隐最有体会。
罗隐参加科举考试十几次,每一次都铩羽而归,真是扎心到家了。
在唐代,要论倒霉,罗隐认第一,相信没人敢认第二。
这些之前我们都介绍过了。
可就是这样一位最倒霉的诗人,写下一首自我安慰的诗,成为千古名作,最后14个字成为朋友圈金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
讲到现在有点意犹未尽啊,插播一段趣闻哈。
公元859年,26岁的罗隐踌躇满志奔赴长安,一心只想金榜题名,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罗隐未曾想,长安这一去,就是将近三十年。隐终其一生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
于是罗隐走上了干谒的道路。
所谓干谒,其实就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
对于才华横溢的罗隐来说,创作干谒诗可谓是手到擒来。随着罗隐干谒诗的创作,罗隐自然而然的结识了许多达官贵人,甚至不乏曾位极人臣的宰相。
作为宰相的郑畋十分赏识罗隐,常常对身边人称赞罗隐的才华。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郑畋的小女儿对罗隐渐生倾慕之意,日夜朗诵罗隐的诗作,十分痴迷。
按照常理,这样的铺垫之下,接下来的情节难道不是罗隐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吗?
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郑畋的小女儿,这个罗隐的小迷妹,日夜缠着父亲想见罗隐的真实面貌,简直就像如今的狂热粉丝想见到自家偶像一样的心情。郑畋十分疼爱女儿,就满足了她这个要求。
在罗隐到郑畋府上做客的时候,郑畋的小女儿躲在帘子后面偷偷看向罗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己痴迷了那么久的大才子罗隐,居然长得其貌不扬,身为颜控的她立刻就脱粉了,甚至以后连罗隐的诗都不再读了。
于是罗隐就“错失”了这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
哈哈,当今时代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颜值控。许多人在见第一面的时候都是因为一个人的颜值。
看来当今社会是这样,在古代,古人也亦是如此啊!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
赏析
《自遣》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
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
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
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今朝:今日。愁:忧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
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