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本来看完书想总结一下,奈何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决定重新翻一遍书,摘抄一些书中的原文,也不失为一个加深理解的好方法。
首先,想分享书皮背后的一断话: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我看了这段话很感动,然后迫不及待地想读这本书,下面是是我重读后的摘抄:
1.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2.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会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3.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4.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管使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除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疾的人。
5.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6.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能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对强大的赢家做出的反应。
7.怄气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8.没有一种审判比自我审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9.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有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10.能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11.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12.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通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13.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14.有的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就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15.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16.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成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