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很好,但总有一些东西不可替代!
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的世界,但总有一些东西无可替代。
最让我怀念的阅读时代,是在我上学时的每个暑假,尤其是在我少年时。那时候,一个人,一条狗,一个长满荒草的庭院,一盏在风中不断摇曳的孤灯,一摞书,基本上是我的整个夏夜。蛙叫蝉鸣,虫声阵阵,偶尔传来我的童年的好伙伴大狗baibai打哈欠的声音。
那时候的阅读是如饥似渴、无所不为,基本上带字的都读,甚至包括医书、包括厨艺、包括木匠园林之学等我能找到的任何之书,但最喜欢的还是像《左传》、《论语》、《离骚》、《史记》、《道德经》、《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诗选》、《戴望舒的诗》……等这些书,基本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学名著和作家作品我都读过,当然那时最爱的还少不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早上大朗读一些诗书古文,白天画画写字,晚上读书,我中学时的那些个假期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上小学的时候我玩的很疯,捉鱼捕虾放风筝,掏鸟弹弓偷地瓜……然而到了我上中学至大学毕业时的这段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基本上从我们村子中“消失”了,偶尔出来一次别人都很诧异,都问我“你回来了?”——他们都以为我一直在外面的城市生活呢,其实是我是一个人“隐藏”在我那一个人的宅院、一个人的天地里,除了几个知交好友和恩师陈庆之老先生,我基本上不和人交往,每天陪伴我的只有画笔 、书和我的baibai(我养几条狗,他们都叫“bai bai”)。整个暑假里我基本上一个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院子里,几间房子、没有电、没有人、院子里长满了荒草,还好的是夏天比较凉快,虽然有蚊虫(那时的夏夜真是的仰望星空,晚上我就睡在院子的屋檐下)。每天在那里的生活每天基本就是读书写字画画,因为没有灶具,每天到点就回家吃饭,吃完饭就回来继续,周而复始、单调重复,就这样我度过了我大部分寒求学时的寒暑假,寒假与暑假唯一的区别是寒假妈妈不许我在那过夜,因为那里太冷,这些假期是我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在读高中时,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每天阅读半小时”,我基本做到了,其实是远远超过的,因为我高中四年(复读一年)除了基本的上课学习和考试,我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中度过的,那时我每天在阅读上的时间基本都在仨小时以上,我是班级里的一个天天看课外书不“好好学习”的另类。我每日阅读的习惯也是在高中那时建立的,大学、工作后基本仍是,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现成阅读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坚持,而是习惯,就像我每天要写一千字的东西一样,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算是一个喜欢阅读并读过一些书的人吧。
然而对于我而言有时候读书却是件很孤独的事,虽然我在中学时就已经算是习惯于孤独的一个人,但孤独有时候是一个人的寂寞,在书海里泛舟,虽然乐趣无穷,但是想到书海的绵延无际,有时候未免会产生一种孤独的绝望,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你阅读越多,对世界了解越多,你就会对自己的生活越不满,总是希望到更广阔的世界去看看,但当你看不到时只好又求助于书,进入一个无休止的恶循环,因此我在少年时总是充满着幻想,以幻想弥我对真实世界的探索不足,减少些自己对这个世界探索的苦闷,那时候时光停留十八岁,那时候最大的梦动是周游世界。后来有机会了,去外面走走看看,去了一些地方并经历过一些事情,发现外面的世界跟书中说的果然很一样,验证了我在书中读到的一切,但有更多的是不一样,相对于书中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丰富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书中的世界深刻,但不丰富;与书中的世界相比,外面的世界丰富,但不深刻,但是这两者不可替代——我从书里走了出来,通过旅行、交友、网络、社交媒体、参加沙龙、组织聚会等形式多角度的参与这个世界。
因此,我想说的是不要让阅读“困”住你的生活,不要让书中的世界你替代你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知,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个世界,但是真实生活的体验是无法用阅读来替代的、弥补的。要读书,也要生活,要生活也要读些书,两者相辅相成,而且真实的生活比阅读更重要!
PS:配图来源网络。
关于作者:北方胡子,一枚拒绝靠脸吃饭的大叔!
跨界工作者,独居在北京,求偶中。
好读书、偶写文、喜旅行,嗜美味、美物和艺术,以探索新知为最爱!
公众号:北方胡子 欢迎来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