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阳明
我们常说为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可是我们同事也经常会说为人的本性,会问一个人的本性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么仁义礼智信和性有什么关系呢?性又是什么呢?
阳明的弟子也曾问过这个问题,阳明的弟子问,仁义礼智这四个名称是因为本性外发而有的吗?阳明说是的。但是,他似乎没有完全理解,所以,他日,他又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都是性的别名吗?也就是说四端和性有怎样的关系?
其实四端还有四端外发的仁义礼智也都是性的别名而已。那性本来是什么呢?信本来并没有形体,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没有形体,那就和陆九渊的心学非常相似,会让学者空虚,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需要形体的,那么表示心性的这个形体就会非常大,所以我们会说“我心即宇宙”,也就是因此先生会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其实我们会发现,在这是性的形体确实是如宇宙之浩瀚,但其实这一片浩瀚的宇宙星空就在你心中。
那么所谓的性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当我们追根其素缘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从周公开始,商朝之后的周公,他的最初之所以能煽动民众,讨伐商纣王。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他用天道统治,现在商纣王就已经失去了天道,那么他就不能再当王了。于是就是因此周公统一了天下,而在统一天下之后,周公创建了礼乐制度,他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礼做乐。再到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周列国14年,在这过程当中,比起周公,他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也就是仁心,也就是所谓的心性。而再到先生,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那个心又被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即理。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儒家的本质是与西方不同的,西方所倡导的基督教是从外在规定人的作为,如果不行善就会遭到报应,这是他律,而中国也是东方儒家,所看重的是人心人心外推而达到自律的一种境界,如果我们真正的达到了那样的境界,那么所谓的他律也就是礼乐制度的这个规定,对我们来说都是虚无的,在这时人人心都是自由的。那么这个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自由与我们所说的自然自由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自然自由是在本能层面吃喝玩乐不受限制的自由,但是,在这里所说的自由是当我们真正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私心私欲,在这时的自由已经不是本能层面的自由,而是德性层面的自由。也就是因此我们才会说,所谓有理性制作出来的礼乐制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外发,因为我们的内心层次已经超越了本质,到达了德性。
而在德性层面,我们就发现了天道,天道生生不息,创生万物,流行游转,这就是命。当这样天道,命赋予人,也就是天道下贯的时候,就成了我们所谓的性,在这时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的性其实就是让每一个人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那该怎么做到呢?人在这时其实就要自己主动去领会自己觉醒,这也就是人性,这是一个克己魔镜的过程。而当这样的性从主于身的角度去说,就被称之为心,所以在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心就是天道本身,这就是为什么先生会说心即理。但在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出现儒家所注重的忠信孝悌,那忠信孝悌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忠信孝悌就是心,也就是天道向外推,心显现出来,成人成事,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时候,遇到父母便称之为孝,遇到君王便称之为忠,遇到兄弟姐妹就称之为悌,遇到朋友就称之为信等等,当天道也就是人心外推到事情上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可以是无穷的,但是归根结底忠信孝悌其实都是性。其实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就比如一个人在父亲那里被称之为儿子,在儿子那里被称之为父亲,在君王那里被称之为臣,在妻子那里被称之为丈夫,在他生到死这个过程当中,名称可以无穷,他本身还是那个人。就如同我们在天道外推时,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名称,但是其本质就是性。
所以我们人只需要在性上用功,克己,魔镜,将我们的心比作镜,那我们就要让那面镜子纤尘不染,让万物可以如期所是。则万理粲然,而在这时候,就是心明,灵明。
就比如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并不仅仅是在一件事上努力就够了,而是需要在心性这个本质上去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