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

走进莫高里,感受工匠精神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花雨凤飞H
莫高里工匠村

和一位雕塑家相见,是在这个果实累累的秋天。

寒露过后,阳光依然温暖。

十月十一日,由拾风诗社发起的“秋韵敦煌——走进莫高里”采风活动,使我有机会来到这里,和文朋诗友一起,度过一个美妙的下午。

          莫高里与杜永卫

据史书记载,先有莫高里,后有莫高窟。

这不禁使人想到,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之说。

我们的雕塑家杜永卫,四十年来,在雕塑方面,一直耕耘不缀,在莫高窟,在台湾,在兰州,好像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

直到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当地文化名人张自智建议下,决定在这里兴建工匠村。

30亩地,废弃的旧学校,经过改造而成。你知道,艺术家的眼光,自有其独到的一面。

几十年雕塑钻研,彩塑临摹,不断总结经验,还有阅历,都汇成一种,扎扎实实的能力,以最快速度,完成莫高里工匠村建设。

可以说,“村长”一职,对杜永卫来说,实至名归。

其实,杜永卫大名,早已如雷贯耳,非遗敦煌彩塑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环艺设计师,教授,等等。只是我,无缘得见。

去年秋天,参加阳关采风活动,唐代诗人王维的雕塑,就是由他完成。

拾风诗社群里,也有他的大名。

今天,一见之下,才和真人对上号。杜永卫亲自带着我们,参观,讲解。

雕塑家杜永卫

他是一个平和而洒脱的人,有艺术家的率性,也有中年人的沉稳。热情里不乏幽默,坦荡中又见真诚。

跟随大师的脚步,我们一睹莫高里芳容。

天气和暖,笑语盈盈。

一身身雕塑,一个个姿态。飞天凌空,风随衣动;老子正坐,不减威仪。

陈列馆里,琳琅满目;蓝天之下,锋芒毕露。

在杜永卫美术馆,工作室,就近欣赏,观看,毫发毕现。

观察整个雕塑过程,所用材料,一件艺术品雏形,期间暗自体会,作品的不可替代,独自完成过程中,付出的艰辛。

辗转留恋,在诗情画意中游走,多少感叹,牵动少年心肠,时光飞逝,恍若梦中。

一代宗师,在莫高里工匠村。对敦煌文化的挚爱,用雕塑表白;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情感,融入每一件作品中。

前二十年时间,在莫高窟苦苦修炼,后二十年,兜兜转转,最终定下来,建工匠村,培养雕塑后来人。

杜永卫告诉我们,已和谭盾口头协商,要在莫高里工匠村,建一个工作室。

我们说,成功吸引成功。

千年敦煌文化传承,正需要像杜永卫这样的大师,振臂一呼,可谓应者云集。

        传习堂、酒以及老照片

不光几十年如一日,自己刻意提高,培养晚生后辈,使其薪火相传,才是站在高处的举措。

莫高里工匠村,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研学基地,也签订合作协议,让年轻学子,走出来,接地气。实践中学习,创作中提高。

今天,在莫高里工匠村,也进行了“敦煌诗词学会创作基地”挂牌仪式,诗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朗诵节目,为此助兴。此地,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增加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好地方。

敦煌文化的多学科,多渠道学习,蔚然成风。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里,用实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莫高里工匠村,还有酿酒坊。是用传统方法,粮食加上中药,酿造的养生酒,它微黄,味甜,细看有点浑浊,是名副其实的“浊酒”。看到它,不禁想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国情怀,赫然纸上。

维吾尔老者

在有草亭,凉棚的地方,原木本色桌椅,把酒笑谈,不失人生一件美事,开怀畅饮中,不知不觉,夕阳如金。

而《百年敦煌》展览馆,一张张老照片,把百年兴盛一一道来,新旧对比,多了一份庆幸,庆幸我们生在这个伟大时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诗人雅兴

《当代敦煌》编辑部,也设在这里。还有诗人、小说家水中天,也常驻这里。

不远处,烽火台高高耸立,左边,老子雕像,发出古铜色微光,如他的思想一样,慧泽众生。

新小说的打印稿,洁白厚重,侵注的心血,可见一斑。

在莫高里工匠村,曲径通幽,八瓣梅花开枝头,不知名小红花,温存相依,抬头,蓝天上,白云几朵,轻轻移动。

在这多姿多彩的秋天,在莫高里工匠村,赏心悦目的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韩国历史博物馆,看到南北同胞相拥的雕塑《兄弟》,曾为它透露出的真情感动;也在越南胡志明纪念馆,看到清瘦而神采飞扬的胡志明雕像,为它的神形兼备喝彩。

今天,看杜永卫各个时期雕塑作品,感到非常震撼。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美好的未来,就会呈现在眼前。

传习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