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来晒书
今年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架。当我把自己喜欢的、读过的部分图书放进新书架时,真好像有了一个亿!
不对,一个亿会让我张狂无措,而现在我是这样安心又欢喜。
不知怎么折腾才好,一会这样摆一会那样放,最后按时间和题材进行了归类。
漂亮的书架这些书是我最喜欢的,大部分都读过两遍以上,我要把它们放在眼前、手边。还有些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藏的。
当想到有人一年就能看几百数千本书,我的得意又变成了惭愧。确实,我看过的书太少了,几次搬家丢失了一些,还有些被人借走没了下落。现在,我的藏书总量只有一千多册。
但是,就这些书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触。这辈子,好像已经满足了呀!
之前发过一篇文章,说想开个爱心图书馆,可是现在,我摸着这些或新或旧的书脊,怎么舍得?
“那怎么办?你都公开了。”他问。
“要不,把孩子小时候的故事书和你的养生书籍还有几箱《读者》和《青年文摘》拿出来共享?”我提议。
“也可以,再想想吧,不要再早早说了。”先生提醒我。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吝啬。这些书,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对于我,还代表着岁月和成长,几乎每本老书都有独特的记忆。
我的思想观念比大部分同龄女孩要早熟,因为我最初的阅读从外国名著开始。《简爱》《呼啸山庄》《蝴蝶夫人》《傲慢与偏见》《飘》《荆棘鸟》……是我的第一批读物,来自一个同学家的收藏,她的父亲是语文老师。
启蒙读物我是多么幸运呀,那是初二和初三两年,虽然很多书的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不一样了——小小年纪,变得丰富而伤感。
上了高中,开始去新华书店买书。外国作品在我们小城不好卖,经常打折,一买就是好几本,三年下来竟然积累了一大箱。可惜的是,我上大学时,爸妈把书送人了,每次想起来都心疼。
新书漂亮,旧书亲切高中时看琼瑶。有了先前的阅读基础,这样的书看起来很快,一个晚上可以看完一本,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看过了就算了,不想看第二遍。
后来看亦舒,她的书比琼瑶的要深刻,戏剧性很强。特别喜欢她的语言,干净利落的短句,犀利的幽默深得我心。是看了亦舒以后,萌发了将来当作家的念头,那是第一次有了理想,在三十年前。
言情小说不多亦舒的书很励志,特别适合女性阅读,不过,故事太浪漫,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还有,强烈的拜金主义。
三毛来了,好喜欢:自由、浪漫、洒脱、爱、漂泊……那么多诱惑的字眼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就是诗和远方啊!可是很快,我感觉她过于自恋,渐渐地又冷淡了她。
大年初五来晒书我像个花心的女人,不断地爱和弃。
刚上大学,从小县城来到省城,志愿没填好,上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失意、迷茫之中,遇到了张爱玲,一下子堕入她的苍凉和绝望,不可自拔。看了她所有作品,包括译作,一遍又一遍。很多同学看不懂或不能理解她的情感,我懂。
这一次,爱得久远,像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又像得不到的玫瑰,这迷恋和崇拜,是永远。
后来,《布老虎丛书》出现了,在系列作品中还是偏爱女性作者,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过段时间就看一遍,还有迟子建、池莉、范小青都是我的新宠。
同时期的龙应台,她的书也让人爱不释手。
女性作品阅读弥补了生活中太多的虚空,早期性启蒙来自男作家,印象深刻的有张贤亮、王朔、苏童、叶兆言、贾平凹……他们小说中关于性的片段描写,让男生津津乐道,女生面红耳赤。
当年,书店《废都》都卖光了,谁弄了一本在宿舍,翻卷的书角显得很龌龊。大家躲在帐子里偷偷看,没有人交流,那个羞涩的时代呵。
第一次看严歌苓的小说,像遇见了一直在等的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激动得想哭。她让我冷淡了所有旧爱,她的睿智、细腻、温婉的深刻彻底征服了我,大爱!大爱!!
这几天,重温了她的几部经典小说,还是深深地爱着。
文言文喜欢,唐诗宋词元散曲也喜欢。现代诗最喜欢的作者是顾城和席慕容,一个纯净一个深情。
这些心绪不宁时会看看散文,大家之作历久弥新。
都喜欢学生也贡献了一些书给我,有段时间《盗墓者》在男生中很流行,女生喜欢饶雪漫、郭敬明、穿越类言情小说。离奇曲折的爱和逆袭,除了写作方面值得借鉴以外,并没有什么营养,建议这类书少看。
学生废弃的书放假时,有很多被学生丢弃在废纸箱里的书,都被我捡回来。这些书看着热闹,看过了没什么重读的欲望,还是要读经典。
六七年前,迷上古旧书,周末去旧货市场淘宝。旧书脏,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的细菌、灰尘分布在字里行间,要用酒精轻轻擦拭、清理。
这个烦琐又脏污的过程,因为发现和想象变得有趣。
鲁迅的《二心集》,上面的印章是“某某蛋厂”,哈,蛋疼。
蛋厂的藏书经常发现书里夹了东西:旧邮票、信札、卡片都有,最开心的一次是看到一张老旧的平整的十块钱,静静地躺在两页之间。
看着这些,总是浮想联翩,它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安在?
历史的标签 淘来的当年五块钱一本买的小书,品相不错,同龄人看到很亲切,请戴上手套轻轻翻。
那个时代 这……这是我的普通书架,再来几幅精品,得瑟得瑟。
昭和二年,《资本论》 四书 线装书的样子 古画册 一画 一诗这本画册,当初花了600块钱,有人说是假的,管他呢,喜欢最值得。
对了,看的最多的是《汉语小词典》,高三那年,不能多看课外书,它成了替代品。无数次地翻阅,终身受益。
反复看,一辈子就这样,每周有那么半天,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坐在阳光下,捧着白开水,翻着书……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