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语文 语花读书

听一节课爱上一位作家

2021-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莜薇

上午第四节听课,阿城的《溜索》。九年级到了这个时候,很难得能够花一节课来好好上一篇文章了,一直在讲阅读,每天文章匆匆略过,关注内容概要,关注情节线索,关注人物形象,关注语言特点,关注写作意图,每一篇文章都匆匆而过,没有细细地去品,就如一次性快餐一样,味道都是一样的,从来没有感受到哪一位作者的独特风格。

九年级复习阶段也是习惯了这样上课文,记得自己当时上《溜索》时,也是在几个点上轻轻掠过,如文中所说的“嗖的一下小了过去”。

听课期间,老师让学生读课文,我也跟着读,越读越有味道。发现自己当时上课前读得还不够。记得在得到里贾行家评价双雪涛的文字,说如今很难找到如此干净的语言了。而我今天读《溜索》,却感受到比双雪涛还要干净的,是阿城的语言。

初读时,我在书里上圈画让我觉得有表现力的语言,发现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可以圈画。这么精练到位的功力,我想连一些闻名的大作家也不一定能达到。

前三段的声音描写非常有味道。不见其景,先闻其声。而阿城用的是否定的声音开头:“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起笔就干脆,直入情境。然而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辩驳。用小腿磕一下马。一个磕字,非常到位。对于文章中到位的词语,就一个标准,就是无论能换哪个词,表现力都不如。我试着去换,总换不了,它就像原本就生在这里的。继续写声音,不直写,鹰扎进那侧的声音里,汉子们全不说话,这里是静,休止了。突然又炸雷了: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 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人的所有感觉都调动起来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也打通了,短短几个字,让你不得不进入这个情境之中。读者紧张,而作者却慢条斯理。初不在意,懒懒问了一句,懒懒说是怒江。一张一驰的行文节奏,从从容容的叙事,写小说的险让作者就如马帮首领那样,不在话下。也许这就归功于阿城十二三岁就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中外名家的著作,童子功的实力,其他人是不好赶上的。

默默地去读第四段,长短句结合,很顺畅。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当我们熟背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总觉得读这一段犹如仍在背诵《桃花源记》拟的。文言句的自然加入,在贾行家讲双雪涛的语言时,也说到中国传统语言表述风格烙到了作家的骨子里了,然后吐出来就是那样合辙押韵的,阿城的语言也如是,不是引用文言,而是写下来的墨渍里就有文言的墨香,读着是白话,可总有传统文言的味道。

阿城就这样干净地写,每一个字都干净,都无法更换。每一句话都干净,意思明白晓畅,就是故意把词性转换了,既明明白白,又意味深长。嗖的一下小过去,这个小就用作了动词,在这场景里却正好合适。好像就是儿童的语言,就如一只小鸟从眼前飞走了,孩童会说,那鸟儿就这样嗖地小过去了。

他的干净同样直面了一个俗境词,我们通常在作品中看到作家往往会回避的词,而阿城却直面的写出来,并不回避。如15段的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他并不把屎尿当时脏物来写,而是很正常的,不带任何贬义或者低俗含义的偏见,直接描摩。也许只有干净的内心,才能把啥都写得干干净净吧,正如佛印与苏轼的对话,佛印并不将屎视为恶物,就不会在乎苏轼的取笑了,而苏轼反而就伤不到他了。

好像每一次听别人上一篇课文,在反复地读中,会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作者的粉丝,会发现更多的哪一处值得品味的地方。也许上好一篇文章,就应该从喜欢一篇文章开始的吧。暑假,我又加上一位需要阅读的作家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