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气氛
文/菇凉
昨天公司发了阳光普照的奖品,每人一套苏泊尔的三件套铁锅。三年的疫情,三年没有集体吃过年夜饭,三年发了三个锅,有人说公司是和锅杠上了,也有人说这主办人是有多缺锅。
其实发锅也可以理解,毕竟工作是为了吃饭,有了锅才能维持生活,满足生存。吃饭毕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步。
这时就有人开始发朋友圈:过年的气氛来了 。发奖品是年尾的证明,新年的象征。
不得不说,气氛在生活中很是重要。前段时间老家发生了一个关于放烟花的事情。国家禁止燃放烟花,而有些人憋了好几年终于忍不住光明正大放起了烟花,引来了管制,不曾想几个年轻人爬上jing车,对着就是一顿狂砸。
先不说结果,从出发点说起,燃放烟花不是老祖宗的规矩吗?不是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吗?国家总是提倡文化的流传与发扬,那这点关于过年燃放烟花的习俗为何禁止。更有甚者,还建议过年取消年夜饭,引起光大网友的抗议与批评。
其实关于燃放烟花,鞭炮,都是为了给过年增加点气氛。年夜饭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热闹。人民要求给枯燥的生活里,增加点“气氛”有何不可。
看了太多的电视与影视节目,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节目组为了营造气氛,还会增加特效,观众的呼喊声,热烈的掌声。
有的节目组更是为了增加人气,营造出很多观众,花钱请托,用模特代替观众。甚至特意请气氛组,只为带来不错的连锁效应,增加节目的热度。
打个比方,一个搞笑的节目,讲完了一个笑话,不管这个笑话是冷还是热。底下如果鸦雀无声,那这个演员或者主持人能想象出多么的尴尬。
关于生活中,气氛也是无处不在。求婚时,离不开一场浪漫的布置,鲜花、气球、蜡烛,还有必不可少的戒指。在一系列的深情的告白后,拿着鲜花,单膝跪地,向着女方求婚。此时观众群里会有人大声说:“嫁给他,嫁给他。”女主定会感动的哭泣,伸出手指,男主则顺势拿出戒指,双手为女主戴上。
结婚纪念日,生日,情人节,如果没有了鲜花与礼物,那便没有任何的气氛。
工作中也不乏气氛的产生,有次聚餐,一桌子都不讲话直顾闷头吃饭,死气沉沉,观看另外一桌,有个喜欢热闹口才好的女同事,讲的是热火朝天,时不时哄堂大笑。两个桌子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有人说,是人都会有气氛的要求。其实也不是,我看过一篇有趣灵感的王小波的一篇《给点气氛》后,深表赞同,原来连动物也这么在乎气氛。
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开头就说总有些人会渴望有趣的事情,讨厌呆板无趣的生活。假如我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这是我对生活主要的要求。
由一篇《会说话的猪》引发了思考。讲到有一群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这些动物的主要工作是传种。它们总是对着一个被叫作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种。该架子新的时候大概还有几分像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就被磨得光秃秃的了——那些种猪天天挺着大肚子往母猪架子上跳,它们的牢骚是:哪怕在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
别说人了,就连猪都要求给点气氛。尽管那些发牢骚的种猪都被劁掉了。
王小波说整个生活就像个磨得光秃秃的母猪架子,后来找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发牢骚。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人人妙语连珠,就这样把麻烦惹上身了。好在我还没有被劁掉,只是给自己招来了很多批评帮助。
有人喜欢发牢骚,有人讨厌,总结起来就是有趣与无趣的区别。
罗素先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王小波总结的很有意思呆板无趣就是不幸福。
有人说王小波的小说不正经,有人提议让他写杂文,而王小波却反驳到谁都非要正经。我觉得正是这份不正经,让王小波成了很多人喜欢的作家。如果每个作家都正经写小说,那边失去了很多乐趣。
我们们面对平淡无奇的生活,总要学着做点什么,比如说“给点气氛”,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