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囤积控你有哪些痛苦?我眼中的向上生活管理时间管理自己

拖延症你好,拖延症再见!

2016-01-23  本文已影响232人  叫我大王好了啊

写在前面:填上一篇文章的坑,《为什么听过很多「方法」,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很简单——拖延症呗。所以今天借着一本《无力拖延》的知乎周刊,把感觉对自己有用的整理下来,一起交流。

(一)首先我们来说两个最典型的拖延情形

“瞎忙拖”:忙了很多次要任务,看起来风风火火一刻不停,但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却拖着不做;

“宅拖”:只是困在原地不动,外表看起来很平静但内心往往很纠结。

(二)细数一下我们“拖延症”的成因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有个广为接受的「拖延公式」:U=EV/ID,确定了跟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拖延最有关系的 4 个因素,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在浏览了众多高票的回答之后,我认为这几个因素其实还可以继续细化。

那么我就以我现在的身份举例:我是一名研究生,我要顺利毕业的前提是需要发表一篇论文出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动手。这里我总结了下可能的原因,请做好中枪的准备:

1、动力缺失。

在心底认为这是我毕业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学校布置给我的而不是我真正想要去做的,它除了能让我达到毕业的要求之外,看起来对我并没有什么其他好处,因此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开始。

2、无从下手。

“我要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资料这么繁杂,英文文献这么难啃,我要从哪里开始入手才能继续往下走呢?”

其实人的大脑喜欢做简单的事情,但通常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把所有的步骤都想清楚,看清楚之后再开始行动。这样一来,思考的东西大而全,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项目就被拖延了。这就相当于思考太多,等于没有思考。论文的目的就是让你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一切都能看得那么清楚不是很无聊的事情吗,还叫写论文吗?

3、认为需要整块的时间或好的状态才能开始。

“写论文可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估计最少也得有两三个小时的大块时间来专门想这个内容,等有空的时候再说吧。”

我们都想一口气搞定一件事情,这是即时满足的心理表现,但是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哪容你有大块大块的时间?

4、逃避失败。

如果排除了1的原因,我对我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干劲十足可还是拖延着迟迟不开展行动。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点:1、我期待的只是项目完成后给我的回报,但是项目很复杂有可能出错甚至失败,而我会把任务的付出同这些失败联系起来,为了逃避失败而不付出。2,认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必须把一些事情都纳入掌控之中才能开始,有一点瑕疵我就会失败。

5、对自己能力判断存在偏差。

典型的想法1:“后天就是周一了,新的一周新的开始,周一再写论文吧”,典型的想法2:“在压力下我会做得更好,论文截止之前的那一两天效率真的超高的”。

我们总觉得自己将来的状态会比现在更好,现在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时候,这些都阻碍我们立即去做事。其实,明天的时间不会更充足!你依然会面对诱惑和打断;而想象中的情形总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现实中的诸多限制的。

6、回报遥远+冲动分心。

虽然我们总会在玩游戏、看电视之后才开始自责、后悔,但是在玩游戏和看电视的过程中你会觉得这样很爽,也就是说基本上做这些事的时候能得到即时的回报,这就是所谓的诱惑。而论文这个东西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才能写出来,这个过程想想都觉得痛苦。

每一次在「很快就有回报」和「要等项目结束才有回报」之间比较,大部分人会选择「很快就有回报」。

7、我在努力的错觉。

情况1:有时候,即使没有动手做事,我们也会不断在脑海里思考「新项目」,形成一种「我正在努力」的错觉。情况2:“我今天看了很多知乎帖子,内容很精彩,又涨了不少知识呢。”

而其实呢,我们只是通过社交网络被动地吸收不必要的资讯,反而很少去思考,而这并不能称之为“学习”,反而是一种恶性循环。

(先这样,下一篇文章继续聊聊关于拖延症的对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