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诗·散人散文特辑芳草集

幸运的岩寺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走读徽州,不得不精读徽州区;精读徽州区,不得不细翻岩寺。岩寺,一个心之向往的地方,从歙县的徽州古城返苏时,岩寺的新四军军部吸引了我的目光。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坐落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荫山巷7号,它是一组典型的清代末皖南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有叶挺、项英和军部机关办公的场所,以及修械所、兵站等旧址。

在游客服务中心甫一下车,转身看纪念馆,这个纪念馆的造型颇有新意,平面呈分叉的形状,每个山面皆以传统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点缀。坡屋顶的用材,完全与墙体一致,为深浅不同的方形石材交替使用,宛如墙体的延伸。北立面,墙上刻出代表新四军的“N4A”字样,庄严醒目。

去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要经过洪桥。洪桥原来叫“洪福桥”,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由郑荣彦出资建造,清雍正时郑为翰进行了重新维修。这座桥就像架在河上的一座房子,桥的两头看起来相似却不相同,靠近新四军军部旧址一侧有一个小屋,曾经是新四军当年的机要科和电报室。

进士第门楼是旧址内仅存的历史遗物,这个门楼是明朝进士郑佐的进士第,房屋已毁,只剩下这个虽然残破可依然能看出来当年的精美的门楼在向人们展示着五百多年前它的主人的荣耀。


新四军军部旧址内除了一个进士第门楼以外都是新建的现代建筑,里面陈列着大量有关新四军的文物,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又唏嘘不已。

新四军于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军部移驻江西南昌,1938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移驻岩寺,军部在此办公,并组织指挥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来岩寺集中、整训,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点验。整编为新四军后,开赴抗日前线。岩寺因此成为了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中地、新四军的成军地、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出征地。

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出来,走到老街入口处,岩寺古镇的牌坊巍峨耸立,还颇有几分气势,一看这就是现代建筑物,正是这第一印象差点害了我,就想着不必再花更多时间去深入挖掘它的细节,也以为在皖南大地上,它并无耀眼的光芒却被我粗浅定位它只是仿古的老街。

真正走进这条老街,才发现之前的认识太过肤浅,好在最终我没与它失之交臂。于此,我想那些不常被我们关注过的老街,是不是也一样值得细细品味?还没真正走进岩寺老街,它就给又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岩寺旧名富饶,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称岩寺,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之所以称岩寺,皆因镇南有一个佛寺叫岩寺,岩寺镇因寺得名。岩寺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到明万历年间,岩寺已经增至十里,成为一个拥有“三街十八巷”的巨型市镇。


历史上的岩寺老街贯穿岩寺古镇,分上街、中街和下街三部分,长达十里,有着“十里长街”之称。现仅存中街,全长约300米。

穿过新造的房屋,见到文昌阁、古戏台的时候,总算看到了岩寺老街的模样。老街两旁的建筑保持着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街巷空间格局,典型的徽州景致。

青石板和马头墙,一幅幅徽州人家的景致,街上两旁的建筑保持着清末、民国时期的“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街巷空间格局,五百年的时空及数不尽的徽州人生活在这里,凝固成历史的断面。

如今,以打造传统文化技艺和徽州文化为特色街区的老街,两侧整齐排列着古老的徽州商铺,很有特色。当然也少不了徽州美食,这里有纯粹的徽州味道。灵山酒酿、潜口馄饨、潜口米糕颇有名气。

走在岩寺老街,脚下是用石板铺就而成,老旧的房屋、斑驳的墙面,一排排的木板门,雕花的木格窗,在午后的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幽深质雅的气息,仿佛跌入了久远的时光隧道,时间停止了流淌。

老街两旁的店铺,依旧是常见的那种一块块门板拼接的店门,只是不知这些老板们是否还保持着当年,前店后舍,下店上舍的传统。商铺之间由马头墙连接,白色的墙面上是徽风的水墨画,徽州建筑的精美之处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叮叮当当敲击着铁块,最终使其塑造成农人常用工具的铁匠是弯腰老者;戴着眼镜,一刀一刀刻着字的刻印者也是老人;甚至连围坐在店铺中央打着扑克牌的也是几位老人;更不消说行走在街道中间的老两口,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似乎这里就是一片被人遗忘了的老人们的心灵栖息之地,而那些年轻人呢?相隔不远的灯红酒绿,或许才是他们的归属。

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岩寺老街,几个场景的转换让我强烈感受到今日祥和景象来之不易,我们唯有珍惜,才不辜负曾经的殷殷期许。


回望历史,岩寺如此的幸运。抗战时期,岩寺曾为新四军军部驻地,获得了"北有延安,南有岩寺"的美誉,1988年徽州地区优雅转身为地级黄山市,古镇岩寺成为市辖徽州区府所在地。从目前来看,徽州区不到10万人,充其量是个镇的规模,确实是小头戴大帽,弘扬徽州文化和提升经济体量,任重而道远,幸运会不会再一次砸到岩寺头上,历史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