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青春期的孩子读什么?
樊登《问答:青春期的孩子读什么?》
青春期的困惑通过读书没法解答,而是需要和父母沟通。应当从父母的角度做出改变,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困惑,而是励志。
我推荐读人物传记,例如埃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孩子通过他的传记会发现做一个“学霸”是件很酷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并没有简单的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而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改变我们的社会,思考人类的未来。
帮助孩子理解人发展的方向,才是成长最大的动力。
熊逸《一切源于《左传》》写到:
如果我们马上就要穿越到古代统兵打仗,随身只有一部书可以携带,那么我的推荐是:扔掉《孙子兵法》,带上《左传》吧。不妨回忆一下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背公式、分析例题、做练习题,三者不可偏废。如果公式和例题不可得兼,舍公式而取例题者也。把例题分析清楚了,对公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孙子兵法》是纲领性的内容,相当于数学公式,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组织部署到攻杀战守,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从己方视角到对方视角,总能写得具体而微、活灵活现,丰富和精彩的程度绝不亚于《三国演义》。所以关羽爱好《左传》,就像皇太极、多尔衮爱好《三国演义》一样。歌德说的没错: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物传记相当于例题、《左传》。
李笑来《问答01 |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不纠结?》
我始终觉得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虽然你能够通过努力提高注意力的质量,你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我们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
所以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有限资源,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分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很多人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货比三家”,而且在这方面颇有心得。我当然不建议大家铺张浪费,但是在这种琐碎的事情上花太多时间去思考,等到你真正需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多半会“力不从心”。
而且我相信“凡事皆可准备”。所以你平时就应该刻意地在做选择,尤其是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花功夫,以后就会越来越熟练,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很多人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货比三家”,而且在这方面颇有心得。”呵呵,这不说的就是我嘛,实属不良习惯,当改。早先有个段子:对比尔盖茨来说,路上遇到一张百元美钞都是不值得去捡的,因为弯腰那几秒钟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一百美元的价值了。
也许对于购物应该制定策略:第一,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低于某个价位的采购行为大可随意下单,不必纠结小钱了,节约时间、自己买得爽才是道理。第二,每月定一个零钱额度,额度之内随意买,额度超了就不买了,这样就省去了预算的纠结。实际上在这个物资丰富的时代,很多购物都是非必要行为,买或不买都可以。第三,高于某个价位的采购行为还是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的,比如买房总不能随手就下单吧( ¨̮ ),土豪例外。
吴伯凡《知识产品的分类》
宽容是一种能力,庸俗也是一种能力。鲁迅说,中国历史可以分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做奴隶的时代,还有一个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相信有些贩卖知识产品的人是庸俗的人,还有一类人是想庸俗而不得的人。
……
按照余光中先生的分类,朋友分为四种类型,我们把有趣、无趣作为横轴,把高雅、庸俗作为纵轴,这就得出了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高雅而有趣,第二象限是高雅而无趣,第三象限是庸俗而无趣,第四象限是庸俗而有趣。
一说完这四个类型,我就想起了四个人。我相信每个朋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朋友,那种庸俗而有趣的朋友,他一进到你屋子里来,把你的茶杯一拿起,咕噜咕噜的喝起来,往那狠狠的一放,说:“怎么样!”,就是这样的有点庸俗,但是很有趣的,你跟他在一起特别的放松,他总能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段子和各种各样的惊喜,但是你跟他在一起,发现进步不大,但是人不能老进步嘛,是吧?偶尔还要停步,甚至好多时候还要退步嘛,让自己在思想上放个假,跟庸俗而有趣的朋友待在一起。
这四个类型当中,可能最遭到诟病的就是庸俗而无趣的朋友,很庸俗、很无趣。但是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朋友,没办法,是你的小时候的死党,发小,你对他好像负有了一种责任,你跟他在一起不可能有多大的长进,他也不能给你带来很多的娱乐,很多的惊喜,但是你觉得有一点,他虽然无趣也无害,跟你闷坐在一起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某种安全感。所以这样的朋友不一定多,但是要有。
还有一类朋友就是高雅而无趣,他们让你很崇敬,他们拥有各种各样你力所不能及的技能,拥有让你自惭形秽的爱好,你跟他在一起,你觉得自己挺不是个东西,你自己平时可能在一片赞扬声中觉得自己还挺了不起,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种难得的清醒。你觉得你根本就那么回事,看看人家,你知道人跟人的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呢?
还有一种朋友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那就是高雅而有趣,他确实拥有很多让你自愧弗如的能力和爱好,同时他一方面映照你的猥琐、低级的同时,他会鼓励你,安慰你,会帮助你来提升。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一方面觉得他是个高人,另一方面你又觉得跟他待在一起很舒服,他能以各种各样的寓教于乐的方式来点醒你,提升你,这样的朋友。
一个读者的评论,有趣(^_^)
吴老师属于温暖敦厚仁者爱人类型的,还有一个类型,虽然尖钻刻薄但其实菩萨心肠的,就是金圣叹了。
说起高雅而有趣,又要讲到金圣叹的三十三件爽事,里面有:看到别人放风筝时线突然断了,爽!!听说有人刚死了,一打听,原来是城中第一心机鬼,爽翻天!!!哈哈,是不是都是恶趣味?但并不低俗。有一次考试,论文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金圣叹是这样写的:“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39个加大号的动字,把试卷填满。还是一次考试,题目是《西子来矣》,让大家根据越国西施出使吴国这一史实写一篇。
金圣叹的答案,“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主考官于是也很默契的配合他写批注: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砍头在即,他留给儿子的遗嘱,不是谆谆教诲,而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
万维钢《日课154丨高手修炼手册2:指挥官的派头》
其实五个小时可能也不至于,威林克的正常习惯是每天早上4:45起床做事。他早就退役了,但是保留了特种部队的纪律,还能连续做76个俯卧撑。
费里斯其实也是个特别有效率的人,但是生活习惯是科技宅男式的,一般都是晚睡晚起。费里斯就问威林克为什么非得早起。威林克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
……
早起也是自律的体现。威林克的座右铭是“自律 = 自由” —— 你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所谓“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免于疾病和贫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你必须自律才行,这个道理很明白。
不过今天的自律也不一定非得是为了“将来”的自由 —— 那岂不是成了无限推迟自由了么?费里斯在书里还对“自由”有另一番解释。我们平时所谓的自由,比如说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个其实有两个弊端,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个弊端是“选择悖论”。你面临的选项太多,你就容易挑花眼,根本不知道选什么好,幸福度反而下降了。还有一个弊端是“决策疲劳”。有个理论说我们每一次做决定都会消耗一点意志力,选来选去什么都没干就已经身心俱疲。
这里我想补充一句,现代社会某些人又是失眠又是抑郁,可能就是因为太自由了。表面上看什么都可以做,实际上做什么都没意思,也没意义。这样的自由就如同开了作弊码打电子游戏,玩一会儿之后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空虚。
可是如果你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流程,你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
很多人一过五十岁就整天研究养生之道。像威林克这样从战场回来的人,到八十岁都不会跟你谈什么养生之道。威林克身上有这么一种派头,那大概是因为他永远高看自己一眼。
万维钢《日课155丨领导力 ≠ 权力》
心理学家说的权力,是通过掌握某种资源,而不是通过社交干涉,去控制人。
比如说,你有个好朋友,你请他帮个忙,他出于友情帮你做这件事,这就不是权力。而如果你手里有某种资源,比如说金钱、人事任命权、考核权,你用这个资源去让别人为你做事,这个才是权力。所以权力的来源是必须掌握资源,这个道理咱们在最近推送的一篇文章《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里面说过。而权力的本质 —— 什么叫有权,什么叫没权,在于你能不能控制别人。
赫特森说的这些研究,重点说的是,权力对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之前都听说过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彻底的腐败。”赫特森这篇文章恰恰说的是,这句话不一定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权力都不是什么总统之类的最高权力,而是一个部门经理、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小警官,这些人的权力并不一定都让他们腐败啊。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哪怕监督机制不那么健全,他也不腐败。那权力的作用是什么呢?
赫特森总结这些研究,说权力的真正作用,是暴露和放大你的品格。没有权力的时候,你要更多地依赖别人,那么有些不好的欲望也得忍着,有些好的抱负也不得施展 —— 你,不是真实的你。有了权力以后,你更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的真实自我才体现出来。
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和调查才得出这个结论。有了权力,自私的人会更加自私,统治欲强的人会故意打压潜在的对手,个人主义强的人甚至可能虐待属下。但是另一方面,无私的人、注重声望的人、讲究个人道德的人,有了权力之后还会更注重合作、做更多好事、给属下提供更多支持。
所以权力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你可以往坏处用也可以往好处用。但不论如何,由于这个力量是作用于*人*的,它就是一个“零和”的东西 —— 你有了,我就没有。
所以权力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你可以往坏处用也可以往好处用。但不论如何,由于这个力量是作用于*人*的,它就是一个“零和”的东西——你有了,我就没有。
……
到底什么是领导力
凯恩坚持认为,领导力不见得非得是权力。你不需要非得*控制*别人才能体现领导力。如果你特别热衷于某个想法或者某个运动,你带头实践,别人受你的感染自动跟随,这难道不是更好的领导力吗?
凯恩说,很多事情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权力。一个追随于某个人,或者干脆就是追随于某个事业的“追随者”,可能比领导者的贡献更大。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像足球是所有队员互相配合的项目,根本不是谁控制谁的问题。
比如圣雄甘地,比如特蕾莎修女,比如曼德拉。
蒲寅《【自】自己的鼻子 自己的尊严》
一代名士张伯驹,把散尽家财收藏的国宝无偿献给国家,却在反右、文革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冲击,但他却安之若素。原来的宅子早已被别人占据,老两口只好蜗居于一间10平米的小屋内。一无粮票二无户口,只能靠亲朋的接济度日。
故交王世襄(xiāng)曾多次去看望张伯驹。“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Dr.魏《智力脑|什么是靠谱的智力提升法?》
给孕妇补铁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给宝宝听音乐能提高他的智力吗?用计算机软件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提升智力吗?
我来告诉你,答案是no, no, no,这三个方法都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力。这么说有人肯定不服气。“这些方法都是有科学论文发表的,说明是有效的!”
学会辨别靠谱科学
我的回答是:科学论文里面也有很多坑,你要会读论文,才能准确掌握它的意思,不然很容易被人误导,掉到坑里。我来「得到」目的,就是把这些对论文的误读,或者错误观念,给澄清一下,这样才能真正地科学育儿。
真正的科学态度是什么呢?是要读到论文里科学实验的限制条件,不夸大也不随意扩大,还要看看其他科学家对这篇论文怎么说,是不是有人重复了这个结果,或者有多少反对意见。
刘润《别把正确的方法,用在了错误的阶段》
很多从大公司离职的创业者,很容易在创业期,刚刚只有20人时,就把他所熟悉的原来公司成熟期的、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带进来,没想到越管越糟,最后压垮公司;也有很多创业者,没学过管理,甚至鄙视管理,他认为管理就是兄弟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创业期到了成熟期后,依然认为,没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但公司大了,他没法陪2000人喝酒、吃肉了,结果管理极其混乱,问题百出,最后死在了成长的路上。
《演讲紧张?三个方法解决它》
三个克服演讲紧张情绪的小技巧。
国外有人做过研究,人这辈子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死亡才排第二,而排名第一的是公众演讲,也就是说在上台演讲和死亡之间,很多人宁可选择死了算了。最近,“得到”App订阅专栏《马徐骏说杂志》解读了一篇来自《演讲》杂志网站的文章,文章作者是教育家、公众演说家乔纳森·罗宾内特(Jonathan Robinette),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演讲者,一种是特别紧张的,另一种是假装自己不紧张的。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演讲者都紧张,只不过有人知道怎样隐藏这种情绪。那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第二种人呢?下面是三种非常具体可实施的方法,我们来说一说。
先说第一个方法,练习十五遍。这里指的练习不是让你演讲稿全篇写下来之后狂背十五遍,而是先准备一个好提纲。你需要讲哪几个要点?哪个先讲哪个后讲?先搭出来整体的结构,再顺着这个大框架往里填入内容。很多演讲者在结构的准备上就有问题,要么不重视提纲,要么压根就没提纲,也有的写完提纲就扔一边儿,或者在演讲准备差不多的时候,才把提纲拿出来对一遍收个尾。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提纲一定要好好准备,烂熟于心。因为熟背整篇演讲稿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句与句、段与段的衔接处,你很有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词,但提纲就相当于脑中有个提词器,即便忘词了还可以根据提纲现场发挥。
准备完提纲之后,要演练至少十五遍,那怎么练呢?不管你是读也好,背也好,每准备一遍,都要做一个记号,比如在纸上画一道杠。这个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如果你不断的暗示自己“十五遍有用”,那等你完成了它,就会建立信心、减少焦虑,还可以帮你减少在演讲里出现“嗯、啊”之类的水词儿和尾音。
第二个方法是,学会转移听众的焦点。其实人们听演讲的时候,更在意的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谁在演讲,所以可以将听众的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开。作者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假如你觉得站在舞台中央开始演讲让你很焦虑,那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开始你的演讲,比如先站在观众席上、或者站在舞台的幕布后面开场;如果听众不多,也可以给每个人发一张调查问卷,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会被暂时转移,你会觉得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的是,转移焦点也不能矫枉过正,千万不能让辅助的手段吸引了全部焦点,比如投影、幻灯片等等,也不应该回避观众的目光接触。因为演讲是需要交流的,避免成为焦点只是让你适应舞台的手段,这个过渡期结束后你还是要走进场,跟大家面对面的。
说完了准备和开场,再来说说第三个方法,在演讲进行中设立暂停机制。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在篮球比赛里,为了布置战术,或者打乱对手节奏、给队员一些喘息和重新掌控比赛的机会,教练就会叫暂停。在演讲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机制,给自己叫个暂停。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几段小视频,哪怕只是一个三五分钟的演讲,插一两个短视频都是没问题的,听众也不会觉得奇怪,反而会觉得演讲更丰富、更立体。在暂停的时间里,你就可以抓紧时间重启一下状态,想想接下来要说什么,就算真的忘词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纲。
设立暂停机制有两个好处。第一,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大段地讲述,因为想做一次无比连贯、一气呵成的演讲本来就是非常难的;第二,也可以减少你在演讲开始时的紧张和焦虑,因为你知道接下来有“休息站”,感觉就会好很多。暂停机制就像是跳伞时的备用伞,你知道有这么一个备用伞,哪怕用不着,都会觉得安全、有保障。
总结一下这三个缓解演讲紧张情绪的小技巧:第一,列好提纲,牢牢记住,演讲开始前有仪式感地演练15遍。第二,学会转移焦点,比如站在观众席上开始演讲,或者用其他形式吸引走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第三,在演讲过程中设立暂停机制,调整演讲的节奏。以上三个方法,供你参考。
阅读笔记:青春期的孩子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