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贝故事汇随笔

一篇好小说塑造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Mr_稻香老农

今天看简书创作者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长篇小说|慈悲31》后,有一种作家写作进步非常速度的感觉,觉得作家现在写小说,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作家在驾驭语言时从容不迫,作家在运筹帷幄时同样从容自如,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毫不为过。

我不是在称赞作家,我是在实事求是地说作家的小说写得相当自然。而小说写得自然不自然,则是对小说写得好不好的唯一评判。

如果一个人写小说,他(她)不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而是闭门造车地玩弄小聪明,靠想像去写小说,那么其小说可能他们自己私下里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有识之士一眼就能瞧出他们是矫揉造作的。

有些小说不仅内容装腔作势,你就看那语言吧,为了让人觉得文采斐然,不知咋个搞的,他们不仅要把句子弄得摇头晃脑拽斯文的样子,而且还要绞尽脑汁地把语言搞得不琅琅上口,让人读起来尤觉有一种说不上的沮丧。

而作家的小说就是不一样,他长期生活在工农兵学商中,他长期深入生活并体验生活,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他写出的小说就很接地气,很真实。

一篇小说如果能写得很接地气和很真实,那么这篇小说就很自然了,就让人爱读了,就让人觉得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蕴藏和满溢着真挚炽烈的感情了。

譬如作家的这篇小说写祖母为帮来民跟巧玲喜结良缘而牵线搭桥,她不仅不计报酬,而且还破费多少钱去答谢曾经对来民有过帮助的人。

譬如,她为了帮来民跟巧玲结婚去选日子,她去请教算命先生,最后答谢算命先生一斤米,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斤米的代价是很昂贵的。

因为一斤米,如果拌些胡萝卜或者红薯等煮着吃,五六口的一家人可以糊口度日地过好几天,这不是天方夜谭,这就是当年的现实。

哪像现在粮食不紧张,有些人吃饭不是光盘行动,而是一下子就倒掉了,丝毫不加珍惜。

而我们读到作家的这篇小说,我们不仅感到祖母仁慈善良,把来民当作儿子来看,那真挚炽烈的母爱,让人十分动容,而且也让我们懂得了: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作家写祖母酬谢老木匠一箱酒,也是因为她答应老木匠做好巧玲婆婆的思想工作后,她酬谢老木匠一箱白酒。她说到做到,决不食言。而老木匠误以为是来民的谢礼,还说谢谢小伙子。祖母却不说出真相,从而反映出祖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一箱白酒在那个年代要好几块钱,但那时的钱相当坚挺,那时一家人含辛茹苦干一年能分红一百块钱,那就不得了了,那真是令人艳羡不已的一笔巨款啊,哪像现在,带一百元钱进市场也买不到多少东西,那时带一元钱进市场能买一大堆东西,我不是在瞎编,这是有案可稽的。

作家写祖母为来民的婚事,不惜花钱买一箱白酒,答谢老木匠曾经为来民帮过忙,反映出祖母真是仁慈善良,作家用生活中看似平凡,其实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的事情,很巧妙地刻画出祖母仁慈善良和为人非常热情的,宛若活菩萨在人世间的形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