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的世界最有趣的文章其实爱很简单,情就负责

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内容没人看没人赞?不是我们写不好,而是我们忽略了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看透人性的小疯子

一个看透人性的小疯子,一个情感文案营销写作人

7:11分✍于

2014年,有一个近乎疯狂的广告活动风靡全球,冰桶挑战。

最初,这个活动是给渐冻症患者筹款发起的。渐冻症,也称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这是无法治愈而且致命的病,史蒂芬·霍金便是患的这种病。

这场活动的规则是:先邀请一些人参加这个活动,他们可以选择在24小时之内接受挑战,把一桶冰水浇到自己身上,并且上传视频;或者,也可以不接受挑战,直接捐100美元善款给渐冻症患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继续点名其他人接受挑战,不断往下击鼓传花,开始裂变起来。

最后,整个广告活动在全球一共募集了2.2亿美元,Facebook上有2400万条相关视频在传播。参与挑战的人包括比尔·盖茨、蒂姆·库克、科比·布莱恩特、贝索斯、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等等。

2014年8月18日,活动蔓延到中国。

小米董事长雷军8月18日下午通过微博表示,已经接受DST老板Yuri对他的挑战,并将于今天完成冰桶挑战。紧接着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360CEO周鸿祎、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刘德华、周杰伦、撒贝宁、任志强、王石等人也相继参与了挑战……

1:为什么

冰桶挑战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开?

从传播效果来看,冰桶挑战算是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活动了。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个营销案例,目的是想从中找到一些相关传播的洞察。它做对了什么,而为什么我们的内容、活动没人看没人赞呢?

其中,我们会发现,参与整个活动的人群可以细分成三类,一类是吃瓜群众:围观者;一类是被点名并完成冰桶挑战的:参与者;最后一类才是活动的主角捐款人,从营销的角度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消费者。

围观者:

他们感兴趣,所以会看、会关注,也许还会跟人讨论,但是他们不参与,也不捐钱。 看名人浇冰水,不管他们是滑稽出丑,还是非常勇敢、非常帅气,都很值得好奇。他们会因此关注谈论这件事,而他们的关注、谈论和围观都会为这件事增加“热度”,也会让参与者、消费者感觉到观众热烈的氛围,以及被关注的感觉。

参与者:

包括被点名接受挑战的人,以及主动转发、点赞、传播相关活动消息的人。特别是被点名参与挑战的人,能参与这样一个挑战,必然能吸引巨大关注量。为什么不来秀一波呢?因此增加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可能10000美元广告费也买不来这样的效果。

消费者:

他们才是本次营销活动最终目标人群,为渐冻症患者捐钱的人。

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此活动有很多人围观,他们的捐款也会收到比平时更多的赞扬、夸奖,这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强大的捐款动力。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从冰桶挑战发现的洞察那就是:一个内容营销活动,不应该只考虑消费者,还有围观者、参与者,他们都各自有其价值。特别是参与者,会让整个营销活动像病毒一样的传播裂变开来。

2:不是写的不好,

而是我们忽略了这一群人

这个洞察,也正好回答了一直困惑着我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内容没人看没人赞?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波重要的人群:参与者。

因为对他们的忽略,还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个中间目标:促使参与者分享、传播、点赞互动的行为发生。

我们先来看被我们忽略的人群。

当然围观者也很重要,就要看我们每一次内容营销的商业目标了。如果是为了单纯的销售产品,那么围观者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是为了树立品牌知名度,那么围观者就很重要了。

三类人群能否都顾及过来,考验的就是我们内容生产及策划的能力。如果可以三者兼顾最好,如果有难度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至少兼顾消费者和参与者。

因为在社交媒体时代,再好的内容也需要传播才能触达更多的目标受众,完成传播目标。也才有可能影响到目标消费者,最大化地完成每一次内容营销的商业目标。

同时,这三类人群存在转化关系。

围观者有可能转化为消费者,参与者有可能转化为消费者。当消费者不再购买你的产品之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参与者和围观者中的某一类人群

还有一种情况是:消费者本身,有可能同时既是“围观者”,也是“参与者”即某些消费者会同时扮演三种角色身份。所以,虽然他们是消费者,但你也不能只当他是消费者,他们还有参与者的角色,也可以帮你分享、传播你的内容。

3:不是写的不好,

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中间目标

刚刚我们讲到,因为我们忽略了参与者这一群人,导致了我们还忽略了一个中间目标:促使参与者分享、传播、点赞互动的行为发生。也就是上图中的传播目标。

之前在我们的认知中,传播目标只包括了改变认知和感受,没有促使行为的改变,或者是我们不够重视这个阶段的行为改变,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商业目标中的行为改变了。

在社交自媒体时代,如果没有了社交传播,没有了参与者的分享转发,你是很难做到像冰桶挑战那样病毒式传播的,并且投入的边际成本会随着传播覆盖的用户数增加而急剧降低,最后趋近于零。

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当然如果你是有钱的金主,那无所谓。

传播目标的实现,是商业目标实现的前提。同时实现的好坏也完全决定了商业目标实现的好坏。在传播阶段如果能促使参与者分享、转发和传播的话,意味着我们生产的内容触达的消费者也越多,那么在商业目标阶段可引发行为改变的消费者基数就越多,在转化率固定的前提下,商业目标达成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比如支付购买的数量就越多。

当然,在品牌推广宣传中,大部分传播目标和商业目标是重叠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类似支付购买的行为改变的要求,只有点击转发传播的目标。

还有一种情况,也就是内容营销的最高境界:品销合一。即品牌推广和销售在一个内容营销活动中完成。这对我们大部分内容营销人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是冰桶挑战难度系数的10倍或者更大。

但是,现在我们只是知道了在传播目标阶段,也应该促使一种行为的改变:推动参与者分享、转发和传播我们的内容。

那什么东西可以推动他们这样的行为发生呢?

4:洞察参与者的需求,

让他们主动分享转发传内容

还记得我们讲过的行为改变路径吗?要改变行为,需要先改变用户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才能促使行为的改变。

我们要促使参与者主动分享内容的行为发生,就需要改变能引发这个行为改变的感受和认知。那什么样的感受和认知能促使参与者主动分享这个行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我们必备的技能:洞察力,回到5个洞察经常躲藏的地方发现他们,然后融入你生产的内容中,才有可能促使参与者转发分享。

5个洞察经常躲藏的地方,如果你记不清楚了,可以回到我的《让用户买买买前,你还需要掌握这一个洞察人心的路径》这篇文章里再详细的了解一遍,这个非常重要。

我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用的洞察:社交自媒体时代,用户需要大量的社交货币来完成某一种社交任务。如果你的内容具备了社交货币的特征和属性,那么用户就会使用它,分享它,转发和传播它。

这里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分析了很多知名营销人的方法和观点,基本有5种社交货币: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塑造形象、社会比较。

①寻找谈资:你的内容能给别人提供谈资吗?

②表达想法:你的内容说出了们想说的话了吗?

③帮助别人:你的内容能够让他们帮助到朋友吗?

④塑造形象:你的内容能否代表他们的形象?

④社会比较:你的内容是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

所有人都需要社交,如果你的内容让参与者觉得,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交的某个过程中可以作为社交货币,无论是提供谈资,还是维护形象,他们就会阅读你的文章并转发分享,让你的文章也像病毒一样传播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即使你写的内容再好,也不要忘了发现一个好的洞察来推动参与者分享、转发和传播你的内容,让你的内容被更多的消费者看到,从而实现内容营销的终极商业目标。

好的社交货币,让你的内容触达100000+目标受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