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局196 拔苗助长是浮躁bing

2023-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心023

在小 主老师的文章里,看到一个令人心跳的消息,挑战命题观点文字日更3000字,当天出题当天写。在群里报名的时候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认清自身现状,没敢强行拔苗以助长。

其原因自能圆其说,一方面目前身体的原因,重点是眼睛问题,不能长时间看手机。另一方面感觉写命题文于现在我的水平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其实任何原因都不是不能克服的,但是一旦自己心理上设定这个原因,跳不出来就不敢迈出这一步。

许多时候,许多想法只在一念之间,时间用在哪里,那是完全凭自己的内心做主,内心想把什么放在重要的位置,自然会把时间用在哪里。

如果说客观事实不允许自我的想法,那也是出于内心的默认,因为只有内心具有了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那是无论外界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的。自我能量不够,想法运作的时候,任何外部的力量都能够让自己产生恐惧。一切行为都是自己的选择。

问问自己的心,心不敢迈出这一步,那就暂时证明自己还没有这个能量。在自我能量不足的情况下,逼迫自己一把,或许能够借助这个事情为跳板,看到自己的潜力,但若是在心力不足的情况下迈不过去,那就是一种挫败。参与了迈不过去,那也是一个遗憾,为了不留遗憾,暂时就不去逼自己了,因为自己知道自己这棵苗在哪一个季节上。

看到群里第一个挑战题目的时候——《拔·苗·助长》,真是拍案叫绝。拔别人的苗不能助别人长,拔自己这棵苗能助自己长吗?如果轮到自己拔自己这棵苗的时候,该不该拔,有没有能力拔,是否有拔地而起之力?

想法颇多,但是因为没有参与,所以就没有积极写出来的想法。许多事情,如果放在非做不可的状况,那也是能够做出来的,如果想让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还想去做出一些事情,那就有些难度了。这大概就是人的惰性使然。

有专家说,惰性是人的基因里的一个遗传因素,人人都有惰性,但是有些人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完全的屏蔽惰性,可是有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惰性,任着惰性蔓延下去,就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懒癌。这个病只有自己想治才能治好。挑战3000字,这就是一个外力,一个消灭惰性的机会,可是借助外力催生成长力是很难持久的,能够借助外力让自己养成习惯,看到潜力也是一个成长。

成长不能着急,需要按照自己的步骤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如果明知拔苗助长方式不恰当,还非要让自己处于一个拔苗助长的状态,那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看现在的社会,关于教育的问题,更多的会出现拔苗助长,但是在各行各业,在人们的生活中,拔苗助长的现象满眼皆是。

现在的孩子,入学的年龄,国·家做了强制,六周岁之后才能进入小学,如果国 家没有这个规定的话,许多孩子可能更早年龄就入学了,身为一个将满三十年教龄的乡村小学教师,这在生活中我是经常遇到的。

在小学一年级报名的时候,常常有家长不带户 口本,非说自己孩子6周岁了,其实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不满六周岁,为什么强行想把孩子送入学校呢?想拔苗助长呗!

在幼儿园,一些孩子两岁半甚至两岁就入学了,连基本的吃饭去厕所都不能自理。单位里有一个老教师,快该退休了,他的孙子刚刚过了两周岁的生日,儿子儿媳出门打工了,孩子跟着他,他没有时间照顾,就把两周岁的孩子送进了小班。

每次看到这个孩子在班里的样子,我都心痛。

小班里的孩子一般都是满三周岁之后,而两周岁的孩子与三周岁的孩子差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能够看出很大的差别的。这个两周岁的孩子在班里就像一个受惊的小鸟,总是瞪着眼睛看别的孩子游戏学习跳舞,一旦老师要求他和大家一起做的时候,他就敏感的低下头,不敢看老师。有时候呆呆的坐在那里,不敢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每次吃饭的时候也是坐在那里默不作声,因为和其他孩子相差一岁,他各方面的生活能力和表现与其他的孩子都格格不入。更甚的是去厕所的时候,其他孩子都排着队,无论老师怎么说,他都好像听不懂一样,不但不知道排队,也不敢进入队伍。冬天的时候,他不去厕所,就尿在棉裤上。

当小班老师跟我说这个情况的时候,我看着孩子,无论怎么跟他说话,孩子就是低着头不敢抬头。

我不止一次给这位老教师沟通。我认为,身为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在自己30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一定能够意识到孩子过早入学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沟通无效,因为现实的情况就是他家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种行为就是明知拔苗助长不可为而偏为之。

但是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没学到什么东西。在家长群里,这位孩子的妈妈看到学校里发的舞蹈视频的时候,看到自家孩子低着头站在那里,手脚一动不动,像挨批评了一样,就质问老师。老师一次次哄孩子,一次次手把手教孩子,可是无论怎么教,这个孩子就是一动不动。

一个刚刚满两周岁的孩子,你想让他学多少东西呢?在家长不尽到自己责任的情况下,想把这个教育的责任送到老师的肩膀上。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思想,真正害了孩子。

还有一年级的一些学生,虽然年龄到了六周岁,可是学生的个人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思想成熟的层次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智力发育早,能够很快接受一年级的正常知识,有些孩子智力发育晚,就跟同龄的孩子比不上。

但是有些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总是认为孩子到了六周岁就该入学,虽然赶不上同龄的孩子,但是按年龄应该上一年级,就让他上一年级。这是更深一层的拔苗助长,拔的是智力。

有些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想让孩子提前进入跑道,可是这样强行把孩子赶到跑道上的行为,并不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因为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能力,没有考虑孩子有没有具备跑的能力,就把他放在跑道上,最终造成,一些孩子只能看着别人向前跑的背影而自己失去了向前跑的勇气。

某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就是一种不顾后果的强行拔苗助长式的行为,不看实际存在的情况,不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对待孩子,这种行为不会收到好的结果的。

有些家长甚至这样说,孩子小,学不会不要紧,等长大了知道学了就能学好了。这样的家长,只知道生孩子,不知道养孩子,只知道种庄稼,不知道管理庄稼。

常常为一些孩子感到惋惜,为这些孩子惋惜的同时,也会对这些孩子的家长恨铁不成钢。

有些孩子原本悟性极高,智力水平可以,但是动手能力差,写字的速度跟不上,与其他孩子就产生了距离。越是跟不上,孩子越是不想写字,人都是这样,越是对于不擅长的事情越抵触。久而久之,随着升入高年级,这种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就会跟不上课。虽然头脑里能够接受这些知识,但是写的时候感觉累,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在后来的表现老师都很心疼,聪明,但是在学习上敷衍了事,不踏实。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苗是主体,苗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如果苗子自身不成长,任何外力都是次要的,如果不按照苗自身的成长规律去培育秧苗,最终也只能对苗产生伤害。

助长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精心侍弄施肥浇水,但是前提是必须按照苗的本身存在的规律去助长,如果违反苗自身的规律,为了让苗快速成长,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拔苗,这种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

拔苗助长,往往指的是自己去拔苗,以期帮助苗成长,一方面反映了拔苗人的浮躁心理,一方面能看出拔苗人盲目的自以为是的行为。更深的层次说,如果拔的是自己本身这棵苗,人对自己拔苗也是对自己的伤害。

拔苗助长是一种极大的危害身心健康的行为,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验证。拔苗助长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它还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社会浮躁的病根。

放眼看去,社会上大大小小的行业,各种各样的变态的拔苗助长现象林林总总怪相乱生。

这个时代催生出了许多少年大学生,有些孩子10——13岁就进入了大学,17岁的硕士博士,这样的孩子称其为天才神童,可是就在这些神童的背后,却有一双双无形的拔苗助长的手,造成了许多的悲惨事实。

有些神 童在成年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差,与人沟通不畅,会造成后期的许多生活问题,有些神童更是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就过早出现思想问题,甚至抑 郁自sha离 世。

不论孩子的资质如何,人都要遵循自身成长规律。植物也有它生长的规律,如果冬小麦非要种在夏季,不知道他会有什么结果。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自身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强行拔苗,一定不能获得好的结果。

再看今天进入口中,决定着人体健康的食物。小到一棵青菜大到猪牛羊肉,哪一个不具有拔苗助长的现象?青菜往往用催熟剂缩短它的成熟日期,猪牛羊鸡鸭鹅可以用药物缩短它的生长周期。这些都是一种变态的拔苗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人性的急于求成和贪婪的本性。

酒是陈的香,可是真正能够达到10年20年老陈酿的酒又有多少呢?

拔苗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心理浮躁的表现,现代人追求速度成了普遍的认知,吃饭追求快,上班的路上有多少人手里拿着吃的喝的,一边骑车子一边赶路。再看高速公路动车,哪一个不是求速度。

也许在正常的范围内,在某一些事情上可以求速度,但是不论怎样求速度,都要在事物本身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任何不遵循事物内在规律的拔苗助长的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能有正常范围内的拔苗助长吗?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程度正好合适吗?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事物规则的认识能有这么严密吗?

拔苗助长是一种浮躁bing,把握不好度,不遵循自然规律,任何的拔苗都是无益的,更谈不上助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