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集》

德与阿甲的故事

2020-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德与阿甲的故事》----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十九 于自家中作 

德是对事物存在本身的合理欣赏与对于自身潜力地探索前进和不懈追求----李宗奇

德是什么这是一个国学思想的最重大命题且难有之一。与之相配的,大概只有:‘道’。道与德构成了华语文明的两大重要核心很难想象有超越这两个字价值的思想体系了。我们华语文明重要的核心价值主要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展开道与德。但無论是哪个时期,华夏文明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能透彻领悟这二字含义的,还是少数人。多数人不是不懂,而是不能理解深刻;他们听过,他们可能也一知半解,但是你让他们解释……他们说不出来。这是听过,和能够透彻理解的最本质区别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说:‘德’,其实就在讲事物本身,事物为什么是‘事物’,一个水瓶子,一台电脑,一个小葫芦,他为什么是:‘它’,这个最根本的‘性’,或‘性质’、‘气质’,这个最根本的是什么,我们说,这个东西最根本的就叫:‘’。有物有德,物物有德。道理是一样的。

有物有德,物物有德;我们管‘事物’叫:事物,我们管世界叫:‘世界’……在华语文明中,我们认为这是由一个叫做:最根本的‘原则’所组建,与构成的。这种原则,是乃至宇宙间任意一种物质所通用的。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华语世界的先辈们,发现了他,或者说理解了他,并把他命名为,叫:‘德’,道理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最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街上看见一个人,我们当然可以看见很多人……我们在电视里,电影中……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我们可以喜欢或不喜欢,屑与不屑,这都不要紧,我们没必要喜欢每一个人……我们不必要喜欢每一种食物,和事物,那是荒诞,可笑的。人没必要喜欢每一个人……人更不必喜欢每一种事物,和食物,这都是大可不必的,可是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去对待他地‘存在’,我们合理的去对待他地存在这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即叫做:‘积德了’。道理是一样的。你至多在心里不接受它,但我劝你看开,因为他的存在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德’,且他的‘德’地本质,与世界上最高尚地人的本质是無二的。所以你可以憎恨他地现象但看在实质地面子上你还是应该保持合理’,这就叫做你有。起码说你是‘持德’的,而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德’是什么,即便他地‘德’与世界上现在,以及曾经出现过地最优秀地人们地‘德’是一般無二地,即便如此,他依然怀揣着宝藏罢自己变成了他人所憎恨地样子……怎么说呢,对于我个人而言的话,我憎恨一切不堪地现象,可是从本质上来说,我的本质和他又是無二地,故从本质来说,我会合理地对待污浊,这是我理解‘德’地证明,与实际的行动了。我憎恨这种现象但我同理我们的本质这是人持德地标志道理是一样地。我们‘积德’,就是要做到‘合理地’对待一切……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动物,还有事物,还有世界,一切地一切都是由支撑地。没有‘德’,就不可能有现象,一切的现象,其背后都有‘其德’在撑腰。否则现象就不存在,‘德撑腰’是一切地真理,道理是一样的。所谓厚德载物’,‘薄德也可以载物,‘轻德也可以载物……只不过那未必就是人形’,人类是一种现象,(人类)这种现象相对于风,相对于火,相对于葫芦,或一只鸡……等等,人类这种现象与它们在本质上,既:风,火,葫芦,鸡,没有区别,我们都是由‘德’撑腰的存在,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任一一种‘無德’的现象之存在,即便是在地狱最底层饱受折磨地灵魂,也依然有其‘德’存在,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知道,有现象即有德

故此,从‘德’上说,从本质上说,众生平等。但‘德’又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把一个丑陋的现象,与诚实,善良,美好相提并论,这里不接受反驳。

我们想,一个恶贯累累的犯人,等待去地狱里重塑灵魂者,实在是不能和一个善良,且美好地人相提并论,那么他们最本质地区别是什么呢,是‘德’不同吗,德是一样的,世间万物都有这种‘德’。可是‘德’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在于深浅。有地人‘德行深厚’,有地人德行浅薄……用百分比来说,就好像可以成为人地“标准”,是‘德行’地百分之三点六。任何一种现象,只要达到对于‘德行本质’地理解,有百分之三点六地情况下,他既有资格做人。

1.

我们地‘区别’,在于对于‘德行本身’,既:德行本质上地理解,不同。我说地百分之三点六,大概是会出生在非洲的,某个最原始、蛮荒部落里地人,这是很低的标准,既:百分之三点六。那么这个茹毛饮血地人地一生,如果他能理解,并掌握一些道理,对‘德’地理解达到了百分之三点六一,甚至三点六二,那么他来生可能会具备领悟更多道理地资质(既身体物)生在可能领悟更多道理地环境这个宇宙就是这么运作的你对于你个人内在潜力地挖掘越深走地路越远对于这个世界你理解的越透彻也即是说你对于的认知度也就越高你的德行也就越深厚那么你的现象就会更纯粹且环境也会更适于你去探索更多地道理了解更多地知识以及修养心路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运作的。我们积德是为的我们将来有更好地环境更好地条件资质去向内求’,为什么有的人没法向内求,比如说,非洲某部落地‘阿甲’,我们举例他叫阿甲

2.

阿甲每天要打猎要奔跑在广袤地非洲大草原上与动物一起奔跑......阿甲要盖土房子,要围着火堆跳舞……这样的一生当然可以积德,比如他帮助了一只受伤地绵羊……但这种积德是無意识地,是有漏地,他(既:阿甲)無法,或没有机会知道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的酋长会给他讲解一些部落里流传地故事,也许没有……阿甲的一生当然可以顿悟但那是偶然情况且需要极高地资质(既身体条件物)大多数人还是得经过累世地修行向外求积(外)德换取来生更好地环境与自身地条件悟性最终才有向内求地机会让自己的现象得以升华了人往高处走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修德地道理了道理是一样的

----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十九 于自家中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