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方法个个都比惩罚孩子效果好,不快试试吗?
说起如今最受争议的儿童教育方法,大概非“惩罚”孩子莫属,许多家长也颇为无奈,表示“我们也知道惩罚不是好办法,但是有时候孩子皮起来,连惩罚都解决不了问题,不惩罚就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管教了”。
其实有许多办法都比惩罚管用。
一、请孩子帮忙
孩子未必是故意捣乱,孩子往往只是想引起我们的关注。
请孩子帮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告诉孩子“我需要你,我在关注你”的方法。
所以,与用惩罚来威胁孩子相比,请孩子帮忙的效果反而更好。
比如当孩子打扰你做饭时,与其大吼大叫威胁孩子,不如请孩子帮你布置一下餐桌;
比如当孩子在超市跑来跑去时,与其抓住孩子揍一顿,不如请孩子帮你找一下购物清单上的商品。
你只需要稍微花点心思,找到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动,相信孩子一定会很愿意帮忙。
更重要的是,惩罚是建立在羞辱孩子、打压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的。一个低自尊的孩子又如何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孩子呢?
可是“请孩子帮忙”就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在暗示孩子“你很重要,你可以帮上我的忙了,我很需要你”,我们在巧妙地约束孩子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何乐而不为呢?
二、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孩子你的期望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过和孩子进行有技巧地沟通的三段式:事实+感受+期望
这里要提示两个注意事项:
(一)不要指责孩子
表达事实和感受的时候,要从“我”出发,抒发“我”的感受,不要过度强调“你”。
比如:
“看到脏衣服丢得到处都是,我感到很生气”,
而不是“你总是不知道把衣服放进洗衣篮,你一直在挑战我的脾气”。
同样的一个事件,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息。
前一句是在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后一句就是在指责孩子。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是在争取到孩子的理解,可是当我们开始指责孩子的时候,就是把孩子推向了我们对立面。
(二)告诉孩子该怎样修正他的错误,即你的期望
塞尔玛.费雷伯格博士在《魔法岁月》一书中写道:
“孩子需要在一定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是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力,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之后”要告诉孩子该怎样修正他的错误。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经历了自责之后,迅速恢复原来的自信。
我们应该明确说“我一进屋就看到你的脏衣服丢得到处都是,这让我非常生气,我希望你能把它们都放进洗衣篮里”,而不是仅仅强调自己的生气。
当我们明确告诉了孩子我们的期望,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如何通过修正错误,来重新恢复到自信、受尊重和负责任的状态。
三、提供选择,并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许多儿童教育文章和书籍中都在强调“自然后果”,但是许多家长都不是很理解“自然后果”的意义,它常常被误用,甚至成为一种隐性的惩罚。
比如:孩子因为在超市里吵闹,而被要求回家之后不能看电视。
这并非“自然后果”,而是变相的惩罚。
孩子把椅子弄坏了,自己修好,这才是承担自然后果。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让孩子进行修复或者弥补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事先给孩子提供选择,并在孩子不遵守承诺时,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作为自然后果。
比如:在超市里,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是要在外面走但是不乱跑,还是想坐在购物车里?
当孩子选择了在外面走,却忍不住奔跑吵闹时,我们可以先提醒孩子他的承诺,如果仍不奏效,可以要求孩子坐在购物车座椅中,作为一种“自然后果”。
比如:我们可以在出门前询问孩子,你是想跟我一起去逛超市但是保证不大喊大叫,还是想待在家里看绘本?
如果孩子选择了去超市,却依然大喊大叫,我们就可以在下次孩子想一起去超市时拒绝他,作为一种“自然后果”。
这样的选择+后果的模式,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合作,更可以告诉孩子,他始终需要为他的选择和他的承诺负责。
四、学习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面对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时候想要赢得孩子的合作,我们就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以下几个步骤也许可以帮助你:
1)讨论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是赢得孩子合作的第一步。
而且,孩子往往并不是故意制造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孩子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
比如,孩子总是不能在约定的时间回家吃晚饭。
我们可以这样开始,“正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的时候,就要离开,对你来说真的不太容易,你一定很舍不得吧。”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明确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才能最大限度获取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比如“你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回来,我会担心你。”
“我辛苦做了晚饭,你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回来,饭菜凉了,我会有点生气。一方面是担心凉掉的饭菜对你的身体不好,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我的辛苦劳作没有得到尊重。”
和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了解到什么是我们最在意的点,我们到底是在因为什么而生气。
3)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要带任何评论)
等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开始寻找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案了。我们可以找一张纸,开始头脑风暴,把大家的想法都写下来。
注意,这个步骤中,我们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哦,不论想法有多么不靠谱,都可以先记下来,而不是直接拒绝。
所谓“抛砖引玉”,如果从一开始就不让孩子“抛砖”,又如何能指望孩子配合地去寻找“玉”呢?
4)逐条分析建议,找到哪些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哪些可以立马付诸实践
比如,孩子提出:他晚点回来,妈妈别担心。
妈妈可能会拒绝,因为难以实现。
比如,妈妈提出:由她提前五分钟下楼去叫孩子。
孩子也可能会拒绝,因为这会让他的小伙伴们觉得他还是“妈妈的小宝贝”。
但总之,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想法和充分的讨论,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的,比如,延迟十五分钟吃饭,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带有闹铃的手表。
自己参与了制定的方案,相信孩子也会有动力好好执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