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A1: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A1便签上最好写“总是”“经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样……”。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有人争辩说,我既能泛泛而谈,又能举出一个实例来。那不妨试试看。通常我们会发现,从模模糊糊的想法,到真正找到并讲出一个贴切的具体事件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就像你有一台用了20年的电脑,里面存储了数百万个文件,从你想起“我的硬盘里有相关资料”,到最终你找到散落在E盘中的那几个文件,至少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
这“十几分钟”不可忽略,重要的学习过程就在其中。在寻找具体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不断加工着相关信息,将信息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大脑中的无数事件进行比较并尝试匹配。找到最贴切的那个经验后,还要用最符合原文信息(或I便签中所写信息)的方式将之讲述出来……写出这样的A1后,你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自己的经验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让知识和自己真正建立了联系。
我曾听一些大师的演讲,也曾和一些优秀的管理者交流,发现他们回答听众问题时有共同的“套路”,就是听完问题之后不直接解答(“你应该怎样”或“这个问题其实是怎样”),而是在略一沉思后先讲一个故事(如,“我想起在1995年,我和老板一起在广州出差……”),故事讲完,大家已经若有所悟,这时他才开始正式解答,给出思路或具体建议。
这是一种很厉害的理性说服能力。听到提问后,“略一沉思”的几秒内,他一定是先想到了“答案”,也就是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方向、具体的建议。但他不直接回答,而是马上找出一个最贴切的经验,将之加工为贴切的故事。他先讲述这个经验,同时对应之后将揭晓的“答案”去挑选细节、铺排因果,甚至还用一点儿笑料点缀,添加几句设问……这样一来,后来的建议就水到渠成地让提问者和所有听众心服口服。这种过程综合了归纳、演绎、组织、表达等多种能力。
平时通过A1便签加以练习,并及时向别人讲述或教授,是锻炼这种理性说服能力的有效途径(见表4–2)。
表4–2 不太好的A1便签和不错的A1便签
[插图]
A2:应用知识的标准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插图]?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