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手记,温暖自然出

张丽云:浅谈现代孝道文化

2018-08-15  本文已影响1人  云湛蓝

传统孝观念除了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以外,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孝是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本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现代的孝道文化其实就是单指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孝道文化,那么孝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孝?

现代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

先从我们60年代的人说起,60年代鼓励生育,一般家庭都是3个以上孩子,最多的有10个以上,不管父母亲有没有工作,孩子都是家庭的最大负担,父母为尊,孩子照着做,一般孩子都是只要会走路会吃饭就得照顾弟弟妹妹,就得担负起家务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家庭关系,就是孩子必须听从父母安排,从小随着父母亲的指挥生活,不能有自己的主张,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一种强权的状态下生存。

而父母亲会在众多的孩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疼爱有加,对自己不喜欢的又会厌恶打击,不受欢迎的孩子生存条件相当恶劣,这种情况下对孩子而言,孝道很难,孝只是表面的敬而远之。

父母和子女之间除了表面的孝道以外,基本上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多少感情,其实这种孝道不过就是惧怕而已,我觉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孝字连带着一个道字,道肯定会有道理,道法之说,如果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不明白道理不讲感情,那么这种孝就是表面的顺从,有时候还在满足父母不公平待遇中,压抑自己,消耗自己,越做越累,心里越苦。

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生活周围,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几个儿子不养活一个父亲,几个女儿不养活一个母亲,或者几个儿女不养活一对父母,当你仔细阅读其中的细节不难发现,除了儿女的原因和责任以外,好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本身,你仔细观察就知道这种现像普遍存在于60年代人的身上。

再比如说60年代的人和她们的子女,在政策的指导下60后的下一代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的不多见。在父母强权下长大的60年代人,在对待的自己子女问题上用跟上一代人完全不同观念,理念来处理,这些孩子出生在80年代,他们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60后把自己的爱和自己得不到的爱都给了他们。

被宠大的一代除了父母的无私奉献和爱意之外,根本体会不到孝字的意思,大部分成年以后还是以自己为主,以啃老为主,几乎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可以说孝道在这代人身上已经缺失了。

在父母一味地奉献,子女一味的享受,没有感恩之心的情形下,哪来的孝心。

坐下来静心思考,新时代孝的意义是什么?

拿我来说,孝的意义就是怎么对待对父母,让子女怎么对待我,也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以及我与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关系。

孝道跟世间所有到法一样,也是有条件、有因有缘的,得让父母和自己,儿女跟自己共同维系。如果把孝道看作是单方面的的存在,无条件的奉献,就会违背因缘法则。孝首先是由心而生的敬重,其次是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怎么做才算是孝?

上一辈人都已经进入70岁到80岁的高龄了,对她们要求不要太高,主要做到情感沟通交流畅通,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照顾好生活起居就是最大的孝道了。不能全听她们的话,也不能一句不听,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照顾好老人就行。

下一代人也已经进入中年,不能再做无为的纵容,无私的奉献,跟她们做好情感上的沟通,让她们知道以敬为先,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

作为我们也不能一直当他们是孩子,不让他们长大,追求一味的付出,那样只能是换来 一方理所当然的冷漠,自己超越不了的劳累跟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也只能是让他们不懂的孝道,不知道尊重。

孝道是一种文化,也是实在的人际关系,有因有缘,良好的沟通是根本,不能单方面无条件的维系,和睦的家庭氛围才能发扬光大传统的孝道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