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班故事(二上11)
2019-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艾小花儿
上周结束了新课。一边复习一边拿《在路上》的诗歌当新课玩。
课堂的一般模样是:端坐,或读或写,偶尔举手发言。
现在有些变化:完成一个任务,可以用坐姿,举手或者站姿来表示(课中有活动身体的机会)。老师提问后,想好答案,第一个站起来或者第一个表态“我来回答”的同学优先机会回答。只要有同学在回答,其余同学请安静下来听,有什么补充的等别人回答完再说。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主动发表意见是内在有渴望的表现,这是一直努力的事。
训练一周了,大多数孩子坐在座位上叽里呱啦是没问题的,要孩子站起来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却有难度。每次都要鼓励或者激将或者暗示。不过有起色啦!大家知道回答问题不是等老师点名,而是需要自己争取的。
另外,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孩子们与班级与同伴的互动有帮助。
以前回答问题是一个孩子答给一个老师听。常常蹦一个词就是答案。现在回答问题是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好!我认为……大家觉得呢?整个课堂的生生互动更加良好,孩子说话的完整、礼貌都有训练,同时也训练到全班的倾听能力。
这样的方式对老师设计课堂活动能力和提问能力的要求更高。每个环节到底让孩子完成什么任务,布置时非得具体易操作不可。如读书:请大家读正确——慢慢读,手到眼到口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破词——学生明确“正确”的意思。练习时就冲这个目标去。每个任务还要有意识让孩子清晰,方法就是让孩子再布置一次任务: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关读,读明白: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抓出让你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的词语,圈出来。这样的任务布置每次都多让几个孩子来操作,学习效果更好:大家的参与度高,激发了他们主动性。
这样的改变,考验老师的耐性。不是一周两周就能让一个班活泼又有规矩有礼貌的。不断不断的练习,慢慢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来。静待:相信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