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丨回顾如何干预他人认知(2)
今天,继续回顾《别害怕冲突》中的如何干预他人认知,一共有九个方法,分别是:示范、词语、提问、找到双方的共识、管理社交媒体、多谈贡献、专注于认识论、学习模式、不可为的事。
昨天,我复习了前五个方法,今天,复习干预他人认知的后五个方法:管理社交媒体、多谈贡献、专注于认识论、学习模式、不可为的事,以及具体运用。
1.管理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要避免攻击性交谈,有两个要点:
一是很多人发布的内容,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不是纠正。除非别人明确表示需要收集信息或者提供建议;
二是进行公开谈话时,会面临着自尊受损的风险,会变得比较固执,很难否定自己,承认别人。
此外,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冲动地发表公开的内容,或者做出某种重要的决定。一旦你冷静下来,就会悔之晚矣。
这一点很重要的,我的想法往往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冷静和理智,做事情更愿意尊重自己本来的想法,但很多的时候,我的想法很有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有问题。
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感性一点,让快乐更多一点。我知道自己的这个特点,所以,比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牵扯到别人,对别人有影响的事情,我会提醒自己,不要马上做出决定。
比如,今天上午我有一个想法,到了晚上,我还是想这么做,那么我就去做。一般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往往不会像当时那么冲动,也许有了更好的想法,或者不再想那么做了。
2.多谈贡献
多谈贡献,少谈指责。
我们可以在谈话中将指责转向贡献,使用“导致”这个词,比如 “你认为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避免使用“A造成B”这类句子,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指责。
在生活中,指责会习惯性的存在。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导致错误的发生。对待错误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心情,和整件事情的大致走向。
在家中,孩子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在学习中,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越是不愿意放手,越是担心孩子会犯错,他们就越容易犯错误,越害怕犯错误。
可能原因就在于家长面对错误的态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事情的不足之处,而忘记可取之处。当孩子犯错之后,他们本来的心情就不好,心中充满了自责、沮丧,害怕批评和惩罚等等负面情绪。
我们不如先安慰他们,解决了他们的情绪问题,再来谈事情的对错。我们要把“对”放在前面,引导孩子相信,努力没有白费,总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孩子不再自我否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错误,知道错在哪里,以及下次该怎么做。
其实,对待孩子如此,对待成年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不需要面对他人的指责,才能更好的分析自己的问题。
3.专注于认识论
专注于认识论,通过技巧影响他人。
认识论是指关于知识的理论,特别是知识的获取方式、正确性和范围。认识论是对认识的研究。
我们经常会在谈话中犯这样的错误,纠结于他人言论的正确性,而不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在哪里得到相关的结论。当我们不了解认识论背后的原因,就无法理解对方,无法与对方达成共识。
通常,对方给出的理由,通常来源于个人经验和感觉,或者是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个人信仰等因素。
专注于认识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结论。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同样适用。有时候,对于某些事物的认识,我们不要过于肯定,毕竟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我们的认识论也要随之更新。
4.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可以让我们获益匪浅,用学习的态度和与我们持不同观念的人沟通,可以让对方有被倾听、被理解的感受;
可以了解对方得出结论的原因,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视角会看问题,了解更多的可能性;
或许至少可以能让你在积极氛围中结束这次谈话。
确实如此,当大家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有可能大家都是对的,只是有可能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对方的理论,巧合触及到我们知识的盲区,我们不妨以接纳的方式去了解、去学习,有可能会发现另一片新的天地。
5.不可为的事。
不可为的事,就是反向应用法。
我的理解就是,你不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